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案在线语文高二语文教案
   茶馆(节选)      ★★★ 【字体: 】  
茶馆(节选)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5:08:32   点击数:[]    

一、教学目的:

  1.领会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揭示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规律。

  2.理解本文特点: 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人物(王利发)的悲剧命运、茶馆的变迁为线索,在全局上与历史横断面交织,展示人物之间复杂的矛盾冲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对本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个性化的语言。

  2.难点: 本文的矛盾冲突,人物对话的潜台词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时数:

        课外自读课文  一课时

词语补释

    *割据:一国之内,拥有武力的人占据部分地区,形成分裂对抗的局面。

    *体面:①体统,身分;②光荣,光彩;③(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

    *抱怨:心中不满,诉说别人不对;埋怨。

    *寒酸:旧时形容穷苦读书人的不大方的姿态。

    *过瘾:①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②泛指满足爱好。

    *咂摸:寻思,反复研究

    *津贴:工资以外的补助费,也指供给制人员的生活零用钱。

    *兵荒马乱:形容战时动荡不安的景象。

    *造孽:佛教用语,做坏事(将来要受报应)。也说作孽。

    *忏悔:认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盘查:盘问检查。

    搭讪: 为了应付尴尬局面而找话说。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解放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195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文革”开始后,受到残酷迫害,1966年8月24日含恨自尽。他的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骆驼祥子》《牛天赐传》《四世同堂》《鼓书艺人》,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牙儿》,话剧《龙须沟》《方珍珠》《茶馆》等,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作家。

《茶馆》简介:

    1957年发表开始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国初年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五十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宣告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

    第一幕,1898年初秋,戌戍变法刚失败,谭嗣同问斩后不久,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的人把这里作为一个相互交流的场所。作者在这一幕里向我们展示了腐朽的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末路。

    1.剧中描写了信洋教的小恶霸,依仗洋人,连官府也怕他三分。

    2.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了一只鸽子,可以请来官府的打手和差人打群架。

    3.吃朝庭钱粮的旗人整日游手好闲。

    4.朝中的太监总管不仅家中生活豪华,而且还可以用高价买来妻子。

    5.农民和城市贫民却卖儿卖女。

    这种剪影式的描写,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败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这一切表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第二幕,即课文节选部分。(民国初年)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

    1.裕泰茶馆已经破烂不堪,无论主人怎样改良也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意。

    2.有名的厨师只能在监狱中蒸窝窝头。

    3.身怀绝技的无法维持生计,民间艺术频于失传。

    4.恶势力异常活跃,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国民党官僚互相勾结,横行霸道,地痞、特务如鱼得水。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生命财产随时受到威胁,王利发在茶馆被人霸占后悬梁自尽。作者怀着强烈的激情批判和诅咒了这样的社会,表明旧中国注定灭亡。剧中通过康大力等人投奔西山解放区的描写,暗示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即将到来。

    本剧是旧社会的一曲葬歌,上演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结构特点:

    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人来带动情节的发展。(每一个在茶馆中出现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这些故事互相交织,或平行发展,共同构成茶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缩影。)

  1.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以出场先后排列):

        王利发: 精明干练,见机应变,胆小怕事,是一个自私的商人。

        王淑芬: 王利发的妻子,家庭妇女。

        李    三: 打工为生的雇农。

        巡    警: 敲诈勒索,欺压百姓的兵痞。

        大    兵: 敲诈勒索,欺压百姓的兵痞。

        唐铁嘴: 抽大烟,油嘴滑舌的流氓。

        常四爷: 正直、倔强、敢作敢为、乐于助人的旗人。

        松二爷: 游手好闲、没能力谋生的旗人。

        宋恩子: 老牌特务,告密捕杀革命者,统治阶级的爪牙。

        吴祥子: 老牌特务,告密捕杀革命者,统治阶级的爪牙。

        刘麻子: 说媒拉纤,拐卖人口的地痞。

        康顺子: 下层劳动人民,被骗卖的悲惨遭遇。

        康大力: 康顺子买来的儿子。

        老    陈: 专为卖妻的逃兵。

        老    林: 专为卖妻的逃兵。

        崔久峰: 旧民主主义者。

        难民、报童、学生、军官

  2.特殊的戏剧冲突──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李三的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苦衷、逃兵的蛮横等都表现了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黑暗,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刘麻子、唐铁嘴等人正是那黑暗社会的产物,这种似乎“无事的悲剧”更能激起人们对旧时代的强烈憎恨。

  3.巧妙的衔接与穿插:

    每一个情节的发展既是单一的,又与下一个情节衔接,使整个戏浑然一体。

    如开场,李三向王淑芬抱怨工钱不长,可话越来越多,王淑芬同情李三,引出她与王利发的口角,李三抱怨的时候提到要关城门可菜还没买,又给常四爷送菜作了铺垫,就这样环环相扣,每一个情节既清楚又连贯。

    利用人物特定身份和特殊特殊情节造成交错穿插。如刘麻子与逃兵在茶馆做人口交易,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有人出现不得不停止,王利发与崔峰的出现,作为茶馆中迎来送往的生意是完全正常的,因此,自然打断刘麻子的戏,等崔久峰下场后,宋恩子、吴祥子又上场敲诈逃兵。这种穿插使一个情节恰到好处终止,又使剧情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二题。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我与地坛》教学设计8

  • 下一篇文章:《阿Q正传》教学设计2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茶馆(节选)”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茶馆(节选)”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浪涛沙赤壁怀古》教学设计:(教师...
  • ››24.柳毅传
  • ››美腿与丑腿(教师中心稿)
  • ››《道士塔》教案(网友来稿)
  • ››语文教案-汉魏晋五言诗三首
  • ››语文教案-《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
  • ››《扬州慢》教学设计2
  •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学设计1
  • ››语文教案-柳毅传
  •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8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