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案在线 → 语文 → 高二语文教案 |
|
|||||
2.装在套子里的人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4:51:34 点击数:[] ![]() |
|||||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学目的 一、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二、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设想 一、在讲课时,必须讲清时代前景,让学生真正理解人物形象的时代意义。有条件的课余介绍一些俄国同时代作家的相关作品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思考。 二、要引导学生从别里科夫这个可笑怪诞的外表逐步深入认识其可憎的内心,透过可笑的行为举止认识人物所代表的保守腐朽思想。从"笑──思──悟"的过程来引导。切不可停留在表面肤浅的笑上。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导入新课 提问:初中时我们学过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什么小说? 明确: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其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是个见风使舵的警官,他一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布置预习 1.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 辖制:(管束)孤僻:(孤独怪僻) 歹毒:(阴险狠毒)讥诮(冷言冷语嘲讽) 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 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 2.学生自读"预习提示"和"注释①",圈点勾画,思考:①契诃夫创作小说的时代背景;②别里科夫的特
点及其社会意义;③契诃夫小说的总特点和本文写作特点。 研习新课 1.提出教学目的。(见前) 2.解题和介绍创作背景。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
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
代名词。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必须把握创作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
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
,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
。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3.议论分段落 学生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一)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 (二)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5段至倒数第3段)。 (三)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最后两段)。 4.讲析第一部分。 学生默读,划出关键语句,并加上简批。思考: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
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讨论归纳:(板书) 提问:作者用幽默讽刺的笔法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表,是否仅仅为了引人发笑? 明确: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
的灵魂。 提问: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明确: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雨鞋""雨伞",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
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躲避现实。 提问: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
?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
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
,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
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
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
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
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
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并找出描写别里科夫动作,神态和语言的代表性语句。 2.完成"思考和练习"三,体会讽刺手法的特点与效果。
第二教时 研习新课 1.讲析第二部分。 学生阅读第二部分,思考:第二部分有几个相关情节? 明确: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这样几个相关情节。 提问: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 讨论归纳:(可预先设计板书表格)
教师讲析:这一部分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
,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
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
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再如,他从楼上跌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
人取笑的对象",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点。 提问: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的。因为别里科夫最担心别人取笑他,而华连卡的笑声,
是对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讽,这是别里科夫从来没遇到过的打击,他在笑声中结束了一切。别里科
夫的死说明腐朽保守的势力实际上不堪一击。 提问: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讨论归纳: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柯尼
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鞭笞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
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
想的力量。 2.讲析最后两段。 学生个别朗读最后两段,学生画下关键语句,并思考其含义。 提问: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明确:"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提问: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讨论归纳: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
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
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3.讨论课文中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请同学结合课文中的实例来讨论讽刺手法的运用。 归纳: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
特色: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
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
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
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
丑恶的灵魂。同学们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
有所得。 除了讽刺以外,作者还用了一些传神的细节来表现人物,这和前面《守财奴》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大家找一两个例子作说明。 同学讨论。 4.对照本课教学目的,再回到前面认真阅读"预习提示",加深理解,每一位同学作简短自我小结。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要点:①别里科夫形象及其时代意义(主要内容见预习提示)。②讽刺手法及细
节描写的运用。③简短的篇幅里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平凡的故事里表现了有重要意义的主题。 布置作业 1.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描写生活中的一个人物,或选一幅较幽默的漫画让同学们写一段话,练习幽默讽刺
的手法。 2.课外读一两篇反映生活现实的微型小说,并作简要的评注。
□ 荷花淀 □
教学目的 一、认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理解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设想 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难点:以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为突破口,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本文是课内自读课,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的特点,从环境描写、故事情
节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 三、本文确定为"文学鉴赏课",采用"引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进行师生双向交流。 四、因教学时间限制,仅就"夫妻话别"前的景物描写和"夫妻话别"时的对话描写进行鉴赏讨论。其他景
物描写和对话描写,只能靠以练代讲,"举一反三"。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全文已空行标明是三部分,用简洁、含蓄、连贯的语言给各部分加个恰当的小标题。 2.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百字左右)。 3.小说的故事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篇小说的三个部分各属于哪个阶段? 二、上课开始时提示本课主要教学目标: 1.认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和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2.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 3.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4.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检查预习。 1.全文三部分的标题: (1)夫妻话别(2)探夫遇敌(3)助夫杀敌 2.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
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
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3.夫妻话别(开端) 探夫遇敌(发展) 助夫杀敌(高潮、结局、尾声) 四、重点探讨。 1.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 提示:景物描写是整个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小说三要素之一。怎样鉴赏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首先应
领会写的是什么样的景,必须联系时代背景和上下文来理解它为人物创设的活动背景。其次,明确"一切
景语皆情语",领会画中之意,理解景物中蕴含着有关人物的丰富感情,体味它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第三,理解景物描写,画面情景的转换,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在阅读和鉴赏时,还必须充分运
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只有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才能进入美好的艺术境界,才能深刻理解文学作品
中蕴含着的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意旨。 (1)放朗读录音或范读课文部分内容:从"月亮升起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2)问:这几段描写了哪些景物?由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讨论明确:月色皎洁,洁白的苇席遍地,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花飘香,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
貌,勾画出一幅恬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问: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第一,为人物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
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 第二,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
溢着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们的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样美好的家乡岂能容忍外国强盗
来侵犯?因此必须拿起枪,为保卫可爱的家乡而战,对战争满怀着必胜的信念。这种情景相生的境界,
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广阔而深邃。 第三,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
和谐和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2.鉴赏人物对话的作用: 提示:人物对话要根据上下文和语言环境,考虑分析其用意、心理、情感、效应等因素,充分运用丰富
的联想和想象,从整体上去体味,进而理解其对刻画人物性格和发展故事情节的作用。 (1)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一节(叙述人的语言由一人读),朗读要力求切合人物身份,表达人物感
情。 (2)鉴赏讨论: 问:这一节对话可分几层? 明确:可分追问真情、赞同丈夫参军、应承丈夫的嘱咐等三层。 问:请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上下文和语境,认真分析水生嫂的对话,说说这些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明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了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她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颜
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你总是很积极的。"--在妻子的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
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
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理由也不会阻拦,这是女人的基本思想
。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
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祖
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嗯。"--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
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小结:"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识大体,明大义
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
事情节的发展。 同时,"话别"也刻画了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也爱家庭、妻子、孩子,体贴
理解妻子,鼓励妻子进步这样一个革命战士的形象。 3.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也是本文一个突出的特点,试举一例进行讨论。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请理解"震动"和"
吮"这两个词的深刻含义? 讨论明确:这是水生嫂听到丈夫报名参军之后出现的一个细节描写。丈夫"明天"就要参军到大部队上去
,的确出于水生嫂的意料之外,心里受到震动,手指不由自主地震动了一下。我们不难想象,这时水生
嫂心里的感情一定是很复杂的:几年的夫妻恩爱,家中生产生活两副重担,上前线前途莫测……但水生
嫂毕竟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人,很快地把一个手指放在嘴?quot;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
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有软弱的表现,并作出了支持丈夫参军的决定,显示了她的坚强
性格。 4.概括"荷花淀派"的创作特色。 (l)介绍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一九四五年后,他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斗争生
活为题材,在延安窑洞里的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这篇小说。他的小说作品追求散文式
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了一个作家群
,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他的小说散文集。 (2)学生回答"思考与练习"一。 明确:作者为了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虽然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但是
他不是通过渲染战争的残酷来表现人物的革命英雄主义,去歌颂爱国主义精神,而是通过展现人物对家
乡的爱,对生活的爱,来刻画人物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歌颂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以在
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残墙断垣,看不到硝烟烈火,看不到血污泪痕,看到的是明月,清风,荷香,银白
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箭……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 (3)概括"荷花淀派"的艺术特色: 散文式清新秀美的语言,浓郁的诗情画意,在细腻的描写中开拓诗一般的意境。 五、布置作业: 1.课后完成"思考与练习"四。 2.情景作文,要求突出对话的个性化。试围绕谈理想或其他话题写一段对话。 板书:
课文检测题 一、认真阅读景物描写片段,体味词语隐含的意义及其作用: 1."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来,从稻秧上苇尖
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这是"女人们"探夫未遇回家路上的一段景物描写,衬托水生嫂们的心情开始由忧变喜。同时,也推动了
故事情节的发展。 2."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
象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荷叶象铜墙铁壁--暗寓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象铜墙铁壁。 粉色荷花箭是哨兵--暗寓白洋淀的妇女们成长为抗日游击战士。 二、《荷花淀》中有一段五人对话的描写: A."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B."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C."听他说,鬼右谕诎簿莸恪?quot; D."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E."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1.这段对话描写出自五个青年妇女之口,她们在想探望丈夫的共同心愿中,又显示不同个性特点。请
按以上所标的顺序简要说明各自个性特点: A.机智伶俐 B.爽朗直率 C.稳重谨慎 D.性急冒失 E.忸怩含蓄 2.这五个人的对话描写,从全文表达角度看,主要起了什么作用?选出正确的一项:(B) A.起补充交代作用,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B.交代故事发生原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C.这是小插曲,使故事曲折生动。 D.突出人物性格,深化主题。 三、指出以下各句带点词的表达作用: 1.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准确地表达由吃惊而产生的心理反应。) 2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形容劳动的欢快心情。) 3.几个青年妇女把掉进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 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渲染战斗胜利后的欢乐气氛,表现亲爱带戏谚的感情。) 4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形容在强敌面前的敏捷行动。) 注:以上练习中括号里和横线的文字是参考答案。
中国现当代小说鉴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A、帮助学生理清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脉络。
B、指导学生掌握鉴赏现代小说的基本要点。
教学重点: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脉络,了解并掌握重要的作家作品。
参考资料:《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中国现代文学史》、《语文知识词典》等。
授课步骤:
一、如何阅读鉴赏中国现当代小说?(阅读教材第39页)
(一)了解小说写作的背景,正确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二)要有正确的审美观,认真品味作品的生活情趣和艺术特色。 (三)能够从小说的情节、人物、环
境等方面全面把握作品的特点。
二、现当代重要作家作品
(一)现当代重要作家作品(国统区)
01、鲁 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狂人日记》(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 1918 始用“鲁迅”笔名)
《呐喊》(小说集,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社 戏》等14篇小说)
《 彷徨》(小说集,有《祝福》等11篇小说)
《故事新编》(历史小说集,有《铸剑》等10篇小说)
02、叶盛陶:原名叶绍钧
《倪焕之》(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长篇)《 多收了三五斗》(短篇)
03、茅 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蚀》三步曲”:《幻灭》、《动摇》、《追求》(三个连续的中篇)
“农村三步曲”:《春蚕》、《秋收》、《残冬》(三个连续的短篇)
《子夜》(长篇, 1932年 ) 《林家铺子》(短篇)
04、郁达夫:《沉沦》(长篇) 《春风沉醉的晚上》(短篇) 《薄奠》(短篇)
05、老 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骆驼祥子》(长篇) 《四世同堂》(长篇)
06、柔 石:原名赵平复
《为奴隶的母亲》(短篇) 《二月》(长篇)
07、巴 金:原名李市甘,笔名巴金
“爱情三步曲”:《雾》、《雨》、《电》 “激流三步曲”:《家》、《春》、《秋》
08、萧 红:原名张乃莹
《生死场》(中篇 该小说受到鲁迅的称赞)
09、沈从文:原名沈岳焕
《边城》(中篇)
(二)现当代重要作家作品(解放区)
01、丁 玲:原名蒋冰之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长篇 195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
02、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长篇) 《李有才板话》(中篇)
《小二黑结婚》(短篇)
03、周立波:《暴风骤雨》(长篇 获“斯大林文学奖”)
04、孙 犁:原名孙树勋
《风云初记》(长篇) 《铁木前传》(中篇) 《荷花淀》(短篇)
05、刘白羽:《政治委员》(短篇) 《火光在前》(中篇)
(三)现当代重要作家作品 (建国初)
01、欧阳山:《三家巷》(长篇)
02、杨 沫:《青春之歌》(长篇 1958年)
03、梁 斌:《红旗谱》(长篇 1958年)
04、曲 波:《林海雪原》(长篇 1957年)
05、茹志鹃:《百合花》(短篇)
06、王愿坚:《党费》(短篇)《七根火柴》(短篇)《普通劳动者》(短篇)
07、峻 青:《党员登记表》(短篇)
08、杜鹏程:《保卫延安》(长篇 1954年)
09、吴 强:《红日》(长篇 1955年)
10、柳 青:《创业史》(长篇 1959年 )
11、周而复:《白求恩大夫》(长篇)《上海的早晨》(长篇)
12、王 蒙:《青春万岁》(长篇)《组织部来了年轻人》 (短篇)
三、布置作业
1、复习、记忆中国现当代小说的重要作家作品
2、预习鲁迅的小说《祝福》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