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案在线语文高一语文教案
   《琵琶行》教案设计3      ★★★ 【字体: 】  
《琵琶行》教案设计3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4:20:22   点击数:[]    


 
 一、教学目的:
 1、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第二诗段,以串讲为主。
 2、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提示:字词正音:
 湓pén(江名)  贾gǔ(商人)   思sì(名词,思绪)  嘈cáo(声音粗重)
 舫fǎng(船)   虾蟆hámó    钿diàn(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    篦bì(用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  呕哑ōuyā(象声词,乐声嘈杂)     嘲哳zhāozhā(象声词,声音细碎)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初中学过他的作品《卖炭翁》。
 三、词的相关知识
 1、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关于小序:
 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四、课文分析鉴赏
 元和十年(9),予左迁(10)九江郡(11)司马(12)。明年秋,送客湓浦口(13),
 降职为                        秋天(我)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14)。问其人,本长安 倡女(15),
 邻船        的人   那琴声    地发出京城乐曲的声调    原来是 歌女
 尝学琵琶于曹穆二善才(16),年长      色衰,    委身(1)为贾人(2)妇。  遂
 过   向      乐师      年龄增长,容颜衰老   嫁    给   作妻子(我)就
 命        酒(3),使快(4)弹  数  曲。曲罢          悯然(5), 自叙  少小
 叫(手下人)摆酒     畅快 弹奏几支曲子  弹完(她现出)忧郁的样子  述说年轻
 时欢乐事,今漂  沦(6)憔悴,            转  徙  于江湖间。予出官(7)二年,
 事情  漂泊沦落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辗转迁徙  各地    京官外调(已有)
 恬然(8)自安,    感(于)斯人言,   是夕始觉  有迁谪  意。     因  为
 自己觉得安然 (却)被这人的话感动了     才觉得被贬谪的失意之情 因此写了
 长句(9),歌(10)以赠    之,凡六百一十六言(11),命(12)曰《琵琶行》。
 (这首)七言诗  作歌   并送(给)他  共      字      命名  叫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浔阳江头(13)夜送客,枫叶荻(14)花秋瑟瑟。
 晚上,在      边           秋风下,       响瑟瑟
 第一层: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起因、自然环境,全诗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凉的气氛。
 主人(16)下马客在船,举酒  欲饮   无          管弦(17)。
 白居易     陪 走上    酒杯   (却)没有(助兴的)音乐
 醉不成欢  惨(18)将别,  别时          茫茫江浸月。
 (酒)      欢乐悲伤    分别      (看到江面)    月影映在江里
 分析: "主人下马"与"客在船"是互文,即主客都下马登船。
 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 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形象说明诗人此时的哀愁就象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此时的心绪就象江中破碎动荡的月影一样零乱。以上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 写与客人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忽  闻  水  上      琵琶声,主人忘归  客    不发。
 然听到  面  (飘来)   琴声       回去  (也)  出发
 分析: 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第三层: 概括写出主客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的神往。
 第一诗段: 作者秋夜江边送客忽闻琵琶声。(诗的引子)
 寻  声暗(19)问  弹者谁? 琵琶声停语欲            迟(20)。
 顺着  轻声  询问                要回答,(又有些)迟疑
 移船    相  近邀相见,添  酒    回灯(20)重  开宴。
 把船移近那船    她      上  菜拿回  盏    新
 千  呼万  唤    始    出来,    犹抱  琵琶半遮面。
 声    声  (她)才(走)      (却)还  着    遮住半边脸
 分析: "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准确描绘了琵琶女真切的个性,复杂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见其态。
 第一层: 写邀请琵琶女的经过。
 转    轴拨    弦(22)  三  两声,未成  曲调    先  有  情。
 动琴    动琴  (调音)三声两声  没弹奏    (就)  含  深
 弦弦掩  抑(23)          声声思(24),似  诉平生不  得志。
 (一)    低沉抑郁(的乐声)(一)    愁思  好  倾  一    能
 低  眉信手(25)续续(26)弹,  说尽心中无限事。
 着头随      连续      拨              伤心的事情
 分析: 写琵琶女的调弦、音调、感受、神态,包含丰富的切身生活体验,为下文弹奏有情作铺垫,是情的根源。这里略写,预示以后琵琶女自叙身世的一段叙述。
 轻拢慢捻抹复挑,(27)                   初为《霓裳(1)》后《六么(2)》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 先弹奏           弹奏
 分析: 写指法,即演奏者对各种技法综合的、熟练地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接着写以高超的技巧所奏的名曲,然后对音乐展开大段描写。
 大弦(3)嘈嘈(4)如          急雨,小弦(5)切切(6)如私语。
 粗            如同(降临的)急雨  细              在低声私语
 分析: 对比在不同弹法下产生截然相反的音乐效果。嘈嘈、切切,象声词,采用对比手法。
 嘈嘈切切错  杂  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7)
 交错间杂弹奏(好象)         在   里
 分析: 用大珠小珠落在玉盘来概括音乐的美。
 间关莺语花底滑(8),           幽咽(9)泉流冰下难(10)。
 像黄莺在花下啼叫一样宛转流利  像冰下泉水幽幽咽咽冷涩艰难
 分析: "滑"和"难"比喻声音的特色,"滑"指流利畅通,像善于歌唱的黄莺在花间鸣叫一样流畅、悦耳;"难"指滞涩阻塞,就像人低声哭泣,气咽声堵,又像冰下泉水,阻塞难通。"幽咽",见杜甫《石壕吏》"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是诗人想象中听到的声音。其特点: 如泣如咽,似断似续。
 冰泉冷涩弦凝绝(11),                    凝绝不通声暂歇。
 像冰下的泉流寒冷滞涩,弦声渐缓似要断绝  凝结不通弦声暂时停歇
 分析: 形容声音越来越低沉,以至停歇。
 别有    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  声胜有声。
 另  一种        产生  这时  琴
 分析:停止后,让听众想象和感受琵琶女的幽愁暗恨,因此暂时的寂静无声,比连续不断的铿锵之声更能撩拨人们的心弦,增加一层对比: 有声无声。
 银瓶乍  破  水浆迸,  铁骑突  出刀枪鸣。(12)
 突然破裂    溅射      爆发      齐鸣
 分析: 形容琴声在沉咽、暂停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是全曲的最强音。
 乐曲旋律的变化: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曲  终  收拨  当        心  画,(13)四  弦  一声(14)如裂  帛。
 乐曲终了用拨子对着(琵琶)中心划一下  四根琴弦    响  象撕裂绸帛
 画通划
 分析: 写乐曲收束时的动作和声音。
 第二层: 弹奏琵琶的过程。(全诗描写重点,最精彩的地方)
 东船西舫悄    无言,  唯见  江心秋月白。
 船静悄悄  话声  只看见    一轮秋月淡白
 分析: 用精炼的笔墨,突出琵琶感人的艺术效果。
 第三层: 听众的反映。
 为什么演奏完毕,要添上这两句?
 1、为了突出音乐效果。
 "悄无言"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好,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在大段的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 是画龙点睛之笔。
 2、为了深化诗歌的意境。
 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总之余音绕梁,不绝如缕。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第二诗段: 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景,着重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琵琶声所流露的幽愁暗恨。
 第 二 课 时
 一、课前背诵引入
 二、课文鉴赏分析
    1、听读课文
    2、分析课文
 沉吟(15)放拨插    弦  中,  整顿衣裳起  敛容(16)。
 片刻把拨子放插琴弦之中    理    现出正容
 第一层: 过渡句,琵琶女由弹奏结束到准备自叙时的动作和神情。
 自言    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17)下住。
 说(她)          子                居住

[1] [2]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病梅馆记》精品教案设计5

  • 下一篇文章:《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琵琶行》教案设计3”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琵琶行》教案设计3”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知识要点与能...
  • ››谭嗣同 教案
  • ››语文教案-中国当代诗 错误
  • ››高一第一单元单元说明(教师中心稿)...
  • ››《赤壁赋》教案4
  • ››《庄周买水》教学设计4
  • ››作文训练
  • ››高一一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纲要(教师...
  • ››庖丁解牛
  • ››高中二册3课《神奇的极光》学案
  • ››《琵琶行》课堂实录
  • ››《琵琶行》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 ››《琵琶行》(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
  • ››《琵琶行》简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 ››《琵琶行》简案教案
  • ››《琵琶行》简案(网友来稿)教案
  • ››《琵琶行》...
  • ››《琵琶行》这样上可以吗
  • ››《琵琶行》简案(网友来稿)
  • ››《琵琶行》(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