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的: 1、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第二诗段,以串讲为主。 2、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提示:字词正音: 湓pén(江名) 贾gǔ(商人) 思sì(名词,思绪) 嘈cáo(声音粗重) 舫fǎng(船) 虾蟆hámó 钿diàn(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 篦bì(用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 呕哑ōuyā(象声词,乐声嘈杂) 嘲哳zhāozhā(象声词,声音细碎)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初中学过他的作品《卖炭翁》。 三、词的相关知识 1、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关于小序: 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四、课文分析鉴赏 元和十年(9),予左迁(10)九江郡(11)司马(12)。明年秋,送客湓浦口(13), 降职为 秋天(我)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14)。问其人,本长安 倡女(15), 邻船 的人 那琴声 地发出京城乐曲的声调 原来是 歌女 尝学琵琶于曹穆二善才(16),年长 色衰, 委身(1)为贾人(2)妇。 遂 过 向 乐师 年龄增长,容颜衰老 嫁 给 作妻子(我)就 命 酒(3),使快(4)弹 数 曲。曲罢 悯然(5), 自叙 少小 叫(手下人)摆酒 畅快 弹奏几支曲子 弹完(她现出)忧郁的样子 述说年轻 时欢乐事,今漂 沦(6)憔悴, 转 徙 于江湖间。予出官(7)二年, 事情 漂泊沦落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辗转迁徙 各地 京官外调(已有) 恬然(8)自安, 感(于)斯人言, 是夕始觉 有迁谪 意。 因 为 自己觉得安然 (却)被这人的话感动了 才觉得被贬谪的失意之情 因此写了 长句(9),歌(10)以赠 之,凡六百一十六言(11),命(12)曰《琵琶行》。 (这首)七言诗 作歌 并送(给)他 共 字 命名 叫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浔阳江头(13)夜送客,枫叶荻(14)花秋瑟瑟。 晚上,在 边 秋风下, 响瑟瑟 第一层: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起因、自然环境,全诗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凉的气氛。 主人(16)下马客在船,举酒 欲饮 无 管弦(17)。 白居易 陪 走上 酒杯 (却)没有(助兴的)音乐 醉不成欢 惨(18)将别, 别时 茫茫江浸月。 (酒) 欢乐悲伤 分别 (看到江面) 月影映在江里 分析: "主人下马"与"客在船"是互文,即主客都下马登船。 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 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形象说明诗人此时的哀愁就象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此时的心绪就象江中破碎动荡的月影一样零乱。以上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 写与客人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忽 闻 水 上 琵琶声,主人忘归 客 不发。 然听到 面 (飘来) 琴声 回去 (也) 出发 分析: 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第三层: 概括写出主客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的神往。 第一诗段: 作者秋夜江边送客忽闻琵琶声。(诗的引子) 寻 声暗(19)问 弹者谁? 琵琶声停语欲 迟(20)。 顺着 轻声 询问 要回答,(又有些)迟疑 移船 相 近邀相见,添 酒 回灯(20)重 开宴。 把船移近那船 她 上 菜拿回 盏 新 千 呼万 唤 始 出来, 犹抱 琵琶半遮面。 声 声 (她)才(走) (却)还 着 遮住半边脸 分析: "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准确描绘了琵琶女真切的个性,复杂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见其态。 第一层: 写邀请琵琶女的经过。 转 轴拨 弦(22) 三 两声,未成 曲调 先 有 情。 动琴 动琴 (调音)三声两声 没弹奏 (就) 含 深 弦弦掩 抑(23) 声声思(24),似 诉平生不 得志。 (一) 低沉抑郁(的乐声)(一) 愁思 好 倾 一 能 低 眉信手(25)续续(26)弹, 说尽心中无限事。 着头随 连续 拨 伤心的事情 分析: 写琵琶女的调弦、音调、感受、神态,包含丰富的切身生活体验,为下文弹奏有情作铺垫,是情的根源。这里略写,预示以后琵琶女自叙身世的一段叙述。 轻拢慢捻抹复挑,(27) 初为《霓裳(1)》后《六么(2)》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 先弹奏 弹奏 分析: 写指法,即演奏者对各种技法综合的、熟练地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接着写以高超的技巧所奏的名曲,然后对音乐展开大段描写。 大弦(3)嘈嘈(4)如 急雨,小弦(5)切切(6)如私语。 粗 如同(降临的)急雨 细 在低声私语 分析: 对比在不同弹法下产生截然相反的音乐效果。嘈嘈、切切,象声词,采用对比手法。 嘈嘈切切错 杂 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7) 交错间杂弹奏(好象) 在 里 分析: 用大珠小珠落在玉盘来概括音乐的美。 间关莺语花底滑(8), 幽咽(9)泉流冰下难(10)。 像黄莺在花下啼叫一样宛转流利 像冰下泉水幽幽咽咽冷涩艰难 分析: "滑"和"难"比喻声音的特色,"滑"指流利畅通,像善于歌唱的黄莺在花间鸣叫一样流畅、悦耳;"难"指滞涩阻塞,就像人低声哭泣,气咽声堵,又像冰下泉水,阻塞难通。"幽咽",见杜甫《石壕吏》"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是诗人想象中听到的声音。其特点: 如泣如咽,似断似续。 冰泉冷涩弦凝绝(11), 凝绝不通声暂歇。 像冰下的泉流寒冷滞涩,弦声渐缓似要断绝 凝结不通弦声暂时停歇 分析: 形容声音越来越低沉,以至停歇。 别有 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 声胜有声。 另 一种 产生 这时 琴 分析:停止后,让听众想象和感受琵琶女的幽愁暗恨,因此暂时的寂静无声,比连续不断的铿锵之声更能撩拨人们的心弦,增加一层对比: 有声无声。 银瓶乍 破 水浆迸, 铁骑突 出刀枪鸣。(12) 突然破裂 溅射 爆发 齐鸣 分析: 形容琴声在沉咽、暂停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是全曲的最强音。 乐曲旋律的变化: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曲 终 收拨 当 心 画,(13)四 弦 一声(14)如裂 帛。 乐曲终了用拨子对着(琵琶)中心划一下 四根琴弦 响 象撕裂绸帛 画通划 分析: 写乐曲收束时的动作和声音。 第二层: 弹奏琵琶的过程。(全诗描写重点,最精彩的地方) 东船西舫悄 无言, 唯见 江心秋月白。 船静悄悄 话声 只看见 一轮秋月淡白 分析: 用精炼的笔墨,突出琵琶感人的艺术效果。 第三层: 听众的反映。 为什么演奏完毕,要添上这两句? 1、为了突出音乐效果。 "悄无言"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好,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在大段的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 是画龙点睛之笔。 2、为了深化诗歌的意境。 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总之余音绕梁,不绝如缕。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第二诗段: 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景,着重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琵琶声所流露的幽愁暗恨。 第 二 课 时 一、课前背诵引入 二、课文鉴赏分析 1、听读课文 2、分析课文 沉吟(15)放拨插 弦 中, 整顿衣裳起 敛容(16)。 片刻把拨子放插琴弦之中 理 现出正容 第一层: 过渡句,琵琶女由弹奏结束到准备自叙时的动作和神情。 自言 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17)下住。 说(她) 子 居住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