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案在线 → 语文 → 高一语文教案 |
|
|||||
榆 钱 饭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4:18:10 点击数:[] ![]() |
|||||
榆 钱 饭
教学目的: 1.深刻理解作者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几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日益富裕的新面貌,激发爱党、热爱祖国的感情,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对祖国的前景,更加充满信心。 2.学习作者以吃榆钱饭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写法,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3.体会生动流畅、清新纯朴的语言特色,及运用语言的妙处。 教学方法: 自读课以学生的自读为主,教师只略加指导,重点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妙处,让学生在阅读理解中提高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作者介绍:刘绍棠是一位很著名的作家,他的小说语言清新纯朴,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检查字词: 笊(zhào)篱(lí),羼(hàn)合,上屉(tì),念叨(dāo),油腻(nì), 小抠儿(kōu),岔开腿(chà),树杈(chà)上,捋(luō)榆钱儿,又苦又涩(sè), 擀(gǎn)薄皮儿,粉个囊囊(náng),坏嘎嘎(gǎ),戳脊梁骨(chuō), 打盹(dǔn),稻麦两茬(chá),珍馐佳肴(xiū,yáo),剜(wān)了我的眼 ①羼合: ②油腻:含油多的食物。 ③珍馐:珍奇贵重的食物。 ④佳肴:美味食物。 ⑤龙套:传统戏曲中成队的随从或兵卒所穿的戏装,因绣有龙纹而得名。 ⑥青黄不接:指庄稼还没有成熟,陈粮已经吃完,比喻暂时的缺乏。 ⑦九霄云外:形容远得无影无踪。 ⑧画饼充饥:比喻借空想安慰自己。 ⑨别有风味: ⑩目睹:亲眼看到。 11食欲不振: 12颗粒无存:形容粮食已经完全用尽或拿完。 13物以稀为贵:东西越稀少就越贵重。 14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散文大多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以吃榆钱饭为线索贯始终)把看似“散”的内容“聚”在一起。 再读课文,给文章分段。作者从幼年写到壮年,涉及三个历史时期(时间顺序) (一)1~13,旧社会榆钱就是穷苦人的救命粮。(“我”童年时代)。 (二)14~18,榆钱又成了救命粮,从一个侧面再现极左路线的恶果。 (三)19~23,写“我“想吃榆钱饭而终没实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三中全会以来农民生活日益富裕的新面貌。 第一部分 1段,“我自幼常吃榆钱饭,现在却很难得。”课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总起全文?(对比) “自幼常吃”与“难得”形成鲜明的对比,发人深思。 2段①“小时候”“年年”与第1段中的那两个词照应?(“自幼”“常”)加强了文章结构上的照应。 ②课文比较了杨芽、柳叶、榆钱儿的作用是什么? (突出榆钱是穷人的救命粮) 3段,用了几个准确的动词(摘、采、捋) 一根根的杨芽用“摘”,一片片的柳叶用“采”,一串串的榆钱儿用“捋”。 5段,“先”点出了榆钱虽好吃,还要吃杨芽儿、柳叶的原因。 6段,写的什么?讲述杨芽儿、柳叶儿的吃法。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说明这二者不省粮,从反面突出只有省粮的榆钱儿才是穷人的救命粮) 7段,“又”字和前面哪一段的字词相呼应?(5段“先”) 8段①这一段对榆钱的描写哪里让人感到它的多?(一棵棵,一串串)好看?(霜凌冰花),又好吃?(淌口水)是穷人难得的救命粮。 ②除了写榆钱儿,还写了丫姑,突出了她性格上哪方面的特点?(“野”)从哪几方面写出来的?(胆量、动作、样子、姿态) “野”是农村姑娘性格美的一种形式。 10-12段,三处地方点出了榆钱是穷人的救命粮。(见书) “哄饱”实则未饱,但毕竟聊胜于无,可以暂且救命。 这一部分写出了旧社会榆钱是“我”童年时代的救命粮。 第二部分 14段,用两个“又”字,表现了什么?(悲剧重演) 15段,重要内容?(写政策“左”和粮食减产的关系,流露出“我”对“左”的不满,以及榆钱饭又出现的原因) 原因是什么?课文用几个比较显出口粮不够吃、不合理? (口粮不够吃)(身高和定量,应吃口粮和口粮定量,以半大小子的定量和大人的定量比较) 16段,四点救命粮(由靠集体到靠老榆树) 17段,“年过半百”“人到40天过年”暗示了什么? (时代背景的变化:由旧社会到十年内乱) 第三部分 19段,“仍然是青黄不接春三月”和前文哪儿照应? (小时候,年年青黄不接春三月),这里更有比较的意味。 20段,“不知……还是……”表示两者必居其一,这里含有兼而有之的意味。 即“我”有怀旧的意思,也有鱼肉吃腻了想换口味的意思。 20、21、22段,作者在这几段中不惜笔墨写“我想吃榆钱饭的几番波折(见书)反映农民生活的提高和农民社会观念的改变。 23段,“我”“不敢开口”,好象此路已断,但二妹子若看在眼里,尚有路可通,引出下文。 24、25、26段,吃榆钱饭的转机来了。 “虎着脸”转机中又藏有危机,未卜。 “噗哧笑了”假戏真唱,转得有趣, 27段,“我的欢呼“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在“我”看来,二妹子罚小顽童捋榆钱,当然是给“我”做榆钱饭,给读者一个悬念,情节到此出现一个高潮。 30段,高潮急转直下,有了榆钱儿,没有玉米面,出乎“我”的意料,没有玉米面,榆钱饭依然吃不成,五点难得。 32段,结尾以“生吃”榆钱儿,作为想吃榆钱饭的结束,六点难得,并设想有朝一日榆钱饭“将进入……珍馐佳肴”。有力地说明了榆钱当救命粮的历史一去不返,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三中全会以来农民生活日益富裕的新面貌。 写作特点: 1.用吃榆钱饭作线索贯穿全文的结构方法 2.以小见大,寓理于事的表现手法。 (1)“小”场景与“大”的场景的关系 (2)对生活的认识,对历史经验的思考寓在叙事中 3.波澜起伏,曲折生动的叙事技巧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