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案在线语文高一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推荐]      ★★★ 【字体: 】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推荐]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4:02:08   点击数:[]    

我 与 地 坛

            史铁生

[教学目标]

        1、筛选信息,理解把握课文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

        2、学习本文表达思想内容的方法。

        3、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听音乐。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

   学生回答,《命运》贝多芬

   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不公平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二、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加入中国作协。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 《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三、阅读品析第一部分

“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总问:作者认为自己和地坛之间有“缘分”,有“宿命的味道”,如何理解他和地坛之间的关系?

1、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古园的?

明确:在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地时候。

2、“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时候”指什么时候?为什么说这时候才是我该来的时候?

   明确:“这时候”指“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太阳——”地坛“剥蚀——淡褪——坍圮——老柏树——野草荒藤——”的时候,也就是说地坛以已褪去昔日的荣华显耀,略显沧桑,但这种沧桑恰恰是某种生命力的显示,“老柏树、野草荒藤”正是暗示这种生命力的具体意象。失魂落魄的作者这时来到地坛必然会得到某种慰藉。这正是作者“看到时间、看到自己的身影”思考自己命运的起点。如果不是一个“沉静的”而是一个“炫耀、浮夸”的地坛在等待作者,那对于处在“最狂妄年龄”的作者意味着什么?

3、“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图”,这“意图”指什么?

   明确:生命的暗示

4、“理解了地坛的意图”的作者眼中的地坛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荒芜并不衰败。“蜂儿、蝉蜕、蚂蚁、瓢虫、露水”全都是弱小的意象,课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生存着,这显然也给了作者以启示,为了逃避来到这园子的作者是真真实实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的。

5、课文中象这样蕴涵着对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写还有什么地方?如何理解?

    明确:六个譬如。

          肆意雕琢          不能改变

          身体残疾          精神不变

6、在园子中有了这么多深刻感受的作者最终理解了生命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作者在园中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1、为什么生;2、怎样活。地坛帮他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则不是由他一个人完成得,他精神跋涉得每一步,都有人伴他而行,文章第二部分写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他的母亲。在品析第二部分之前请同学概括

7、如何理解地坛和作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

三、 阅读品析第二部分

1、 分组概括母亲的形象

 明确:2、3、8段。善解人意、疼爱、理解、体谅、宽容、痛苦、担忧、惊恐、默默承受、坚忍、——

2、文章是如何来写母亲的形象的?为什么这样写?文中几次出现“现在我才想到”、“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之类的话,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并不是直接表现,而是通过自己心灵的对话,自问自思从我理解母亲对我的爱展开。反复写表明对母亲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彻心肺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文章更加动人。也更自然。

3、作者与作家朋友谈到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时,认为朋友的想法过于  简单天真了,联系作者发表第一篇小说后的想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明确:通过对比突出母爱的伟大,突出了母亲苦难的命运,也加深了作者痛楚、自咎、思念的情感。

       4、诵读第五段。这些苍凉的文字来自心灵深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是写不出这样凝重苍凉的文字的,也永远感受不到在那苍茫的底色下汩汩滚动的热流。

       5、作者读懂了母爱,理解了母亲的痛苦,也理解了母亲的命运,体会到了强烈的爱与痛交织的情感,母亲的命运给了作者什么启发?

明确: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也让我在逆境中更坚强。

6、母亲伴随了作者对生命思考,在最后一段有一句形象的表述,请集体朗读。

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五、结束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4

  • 下一篇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4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推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推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知识要点与能...
  • ››谭嗣同 教案
  • ››语文教案-中国当代诗 错误
  • ››高一第一单元单元说明(教师中心稿)...
  • ››《赤壁赋》教案4
  • ››《庄周买水》教学设计4
  • ››作文训练
  • ››高一一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纲要(教师...
  • ››庖丁解牛
  • ››高中二册3课《神奇的极光》学案
  • ››《我与地坛》 史铁生
  • ››《我与地坛》(第二部分)课堂教学...
  •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
  • ››《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 ››《我与地坛》教学实录(第一部分)...
  •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
  • ››《我与地坛》学习要点
  •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
  •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