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案在线 → 语文 → 综合性学习教案 |
|
|||||
现代文阅读作品赏析专题复习教案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3:40:42 点击数:[] ![]() |
|||||
现代文阅读作品赏析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1、感受考点 2、加强答题方法的指导 3、从不同的角度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教学重点:作品赏析方法及规范化答题的指导 教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题型感知考点。 2、要点概括,知能储备。 一、简介导入 对文学作品的赏析,是中考中现代文阅读的特色题之一,最突出的表现在于主观性,答题灵活,主要考察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等的领悟程度,来评价我们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今天,我们将对这一内容进行专题复习。 二、考点感悟 (一)中考回顾 随着中考命题改革的深入,欣赏品味类的试题越来越多地呈现在考生面前。 例如:2002年中考卷第15题,是从生动、细腻的人物描写角度去品味;第17题是从人物的形象去分析(阅读文本为《走一步,再走一步》)。第21题从抒发情感入手,去辨析文章的表达技巧;第22题是结合表达意图去品味内容(阅读文本为《青菜》)。 2003年中考试卷第29、30题是从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语言、行动、环境描写的作用方面进行品析(阅读文本为《送报的少年》)。 2004年中考试卷第23题,品析某一段落在全文所起的作用(文本为《有趣的种子旅行》);第27题是抓词语品读,第28题是抓人物语言研读,第29题从结尾内容进行赏析(阅读文本为《蝈蝈》)。 (二)角度例说 1. 请从语言的角度品析下面语段。若从别的角度呢?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查尽力刺去,那查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2. 请从文体知识的角度品析下面文段。从别的角度呢?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3.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品析下面文段。从别的角度呢?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和“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直,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好丈夫。 4、请从层次结构角度品析下面的文段。若从别的角度呢? 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5.请自选角度品析下面文段。 暮春,中午,踩着畦垄间苗或者锄草中耕,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阵阵沁人心脾。一会儿站起来,伸伸腰,手背擦擦额头的汗,看看苗间得稀还是稠,中耕得深还是浅,草锄得是不是干净。那时侯人是会感到劳动的愉快的。夏天,晚上,菜地浇完了,三五个同志趁着皎洁的月光,坐在畦头泉边,吸吸烟,谈谈话,谈生活,谈社会和自然的改造。一边人声咯咯罗罗,一边在听菜畦里昆虫的鸣声。蒜在抽苔,白菜在卷心,芫荽散发出脉脉的香气。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三)问题解答 尽量挖掘学生中丰富多彩的答案,教师相机点评。 (四)考点透析 作品赏析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审美认识,包括对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对作品思想的情感体验,对文学内容的深入领悟,对作品语言的品析评点,对写作手法的鉴别欣赏等。主要考点有: 1. 体味作品的意境; 2. 感受文章的主旨; 3. 体验作者的情感; 4. 分析人物的形象; 5. 把握文章的结构; 6. 品味语言的特色; 7. 评论作品的内容; 8. 表达自己的见解; 9. 赏析文章的美点。 三、知识概括 1. 从语言的角度: (1)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作用:用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 (2)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增强语气……) (3)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可从语言优美、清新隽永、真挚朴实、不落俗套、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2. 从结构层次的角度: 一般有并列结构(显得层次清楚)、递进结构(论述步步深入)、总分结构(观点明确、内容具体)。 3.从文体知识的角度: 记叙文------记叙的要素、记叙的材料、记叙的方法…… 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 议论文------论点的提出、论据的运用、论证的方法…… 小 说------小说的要素、小说的内容、小说的主题…… 散 文------散文的线索、散文的主旨、散文的意韵…… 4.从表达方式的角度: 如叙议结合,寓情于景,或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这样使文章极富表现力) 特别是描写:(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代时代背景;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环境气氛。 5.从表现手法的角度: 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 还有 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 四、积累运用 1. 学生梳理、积累上述知识要点。 2. 运用知识,检测答题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针对实际,加强方法指导。 2、强化训练,提升答题能力 一、学生实践,题型感知 1、学生分组训练 2、学生交流与评议 ⑴题目解答 点几个同学解答,让学生体会答题的正确性与灵活性。 ⑵答题思路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答题实践,畅所欲言谈体会 ⑶师生评议 从答题思路,答题格式,答题语言及层次方面评点 二、教师点拨,指导方法 1、答题思路要切题 首先要对文章内容整体感知,然后结合题目要求,找准 切入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挖掘文中的美点、亮点、感点、妙点来思考,再检查是否符合题目要求。 2、答题格式要规范 作品的赏析要讲究一定的格式,一般为:“本文(角度)很美,美在(简要阐释作用),如(举例说明)。”即先答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再通过文章的内容来支撑。先总说,再分说;先概括说,再具体说。 3、答题内容要精练 答题语言要简洁,概括性要强。 三、实战演练,提升能力 (一) 两元五角搭的士 张萍 父亲好不容易进了一回城,我陪他看过高楼大厦,又打的去了一处风景区。 下车时,父亲看见我给司机20元,就说:“坐一次车,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 我说:“不多,这是比较便宜的。” 父亲嘟哝说:“还不多?20元要买一堆鸡蛋呢。” 说着,我去买门票,父亲问:“又要多少钱?” 门票100元一张,我怕父亲心疼,忙说:“每人50元。” 父亲惊叫起来:“两担稻谷又飞了。” 我说:“门票都买好了,还是进去吧。” 从风景区出来,父亲无论如何不肯坐车,他要和我走回去。从这里到家,最少也有10公里,不但累人,还耽误时间。 我叫了一辆的士,父亲有些生气,径直走了。我问司机要多少钱,他说,最少25元。 我把钱递过去,说:“等一会儿,你就说只要2.5元。” 司机问为什么。 我说:“我父亲刚从乡下来,心疼钱,死活不肯坐车。” 司机愣了一下,说:“好吧。” 我坐上车,一会儿就赶上父亲,司机停下来,我叫父亲上车,他却要我下车。 司机说:“大叔,您快上来吧,我是顺路捎你们,只收2.5元。”父亲这才上车,一个劲地谢司机。 一路上,司机跟我父亲说着话,把我们送到家门口,他还先下去打开车门。 等我父亲进了家门,司机把我叫到旁边,将那25元还给我,说:“你拿去买一瓶酒给大伯喝吧。” 我惊奇地问:“你为什么不要钱?” 司机说:“你的父亲太像我的父亲了,进城后,他也是心疼钱,不肯坐出租车。” 我问:“你父亲还好吧?” 司机说:“他走路回家时,出了车祸。” 他的眼里噙满泪水,默默地开车走了。 那25元钱,我至今保存着。 (摘自《生活之友》2005年第1期) 1、亮点品味--你觉得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色? 2、情感体验--结合全文,揣摩加点处司机“愣了一下”时的心里活动。 3、内容探究——司机为什么把25元钱还给“我”? 4、美点赏析——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本文写两句赏析的话。 (二) 花儿的启示 程双红 有一个花商告诉我:“几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越是颜色艳丽的花,越是缺少芬芳。”他的结论是:人也一样,越朴素单纯的人,越有内在的芳香。 还有一个花商告诉我:“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闻得到。”他的结论是:“白天,人的心太浮,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 又有一个花商告诉我:“清晨买莲花,一定要挑那些盛开的。”他的结论是:“早上是莲花开放的最好时间,如果一朵莲花早上不开,可能中午和晚上都不开。我们看人也一样, 。” 还有一个花商告诉我:“每一株玫瑰都有刺。”他的结论是:“正如每一个人的性格中,都有你不能容忍的部分。”爱护一朵玫瑰,并不是非要努力把他的刺拔去,只能学习如何不被它的刺伤害;还有,如何不让自己的刺伤了别人。 (摘自《扬子晚报》) 1、想一想:你觉得本文段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看一看:各段有什么共同特点? 3、填一填:在横线上应补充一句什么话? 4、说一说:你从中受到的最深刻的启示是什么? 5、品一品:自选角度,对文章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1、*从语言角度 ⑴运用了一组恰切的数量词,如一轮、一个、一柄、一匹; ⑵运用了一组绚丽的描绘色彩的词,如深蓝、金黄、碧绿、银圈; ⑶运用了一组生动逼真的动词,如挂、捏、刺、扭、逃。 * 从表现手法角度:⑴先总提再分述;⑵先写景后写人;⑶先静景描绘, 再动景刻画。 2、*文体知识角度:这段文字简明地点出了记叙的有关要素:地点(田 野),人物(一家四口),事件(散步)。 *从写法角度:开篇点题(这是文章《散步》的第一段)。 *在语言表述中,长短句的配合,以1—4—7的字数递增,增强了节奏感。 3、 ⑴表现手法:运用先抑后扬、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白杨树的可贵品质。 ⑵句式很美:运用了一组关联词:“没有……没有……也许……如果…… 那么……但是… …也……更……。” ⑶用词很美:例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 和”、“坚强不屈”、“挺拨”一组褒义词来赞美白杨树。 4、⑴从结构上,分为两层,先写人物活动,后写四周环境。 ⑵从内容上,先是人物出场,再是环境描写。 ⑶从文体上,先交代人物,后点示环境;环境既是写实,又隐喻社会。 ⑷从修辞上,运用了排比、比喻、夸张的手法。 5、 ⑴从结构上,分为两个并列的层次:一是“暮春中午”,二是“夏天晚上”。 ⑵从内容上,描述了两个场景,一是“田间劳作”,二是“泉边休憩”。 ⑶从写法上,选写了两个有代表性的场景,并且都是先叙述,后议论。 ⑷从语言上,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给人以轻松愉悦之感。 ⑸从修辞上,运用了排比手法。 第二课时:(一) 1、⑴标题制造一种悬念,引起读者兴趣。 ⑵标题语言精练,高度概括了故事情节。 2、这位大叔的性格与自己的父亲多么相似呵,我应该要成全他们(意思相 近即可)。 3、因为司机的父亲也和“我”的父亲一样心疼钱,不肯坐车,想到自己父 亲的遭遇,司机就把钱退给了“我”。 4、可以从巧设悬念、铺垫映衬、通过对话展开情节等内容进行赏析。 (二) 1、并列关系。 2、都由花商的话引出结论,得到启示。 3、一个人年轻时没有志气,中年或晚年就难有志气(意思相近即可)。 4、可任选一点,结合自己实际来谈。如:由玫瑰的刺启示了我要有宽容之 心,能够容忍别人的缺点(切意即可)。 5、可从语言的角度:⑴句式:四段都是“花商告诉我……,得到结论……”的句式,非常整齐。 [2]词语方面:不堆砌辞藻,娓娓道来,更显亲切。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一线串珠 从结构层次的角度:四个段落内部结构相似,整体层次清楚。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