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案在线语文九年级语文教案
   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九年级上苏教版)      ★★★ 【字体: 】  
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九年级上苏教版)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3:15:40   点击数:[]    

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
教学内容
课文通过对祥子苦难生活的描写,反映了老北京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作者准确、精炼、生动、传神的语言。
  2.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作用。
  3.诵读精彩的描写段落,积累精妙传神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先让学生说说故事梗概和对作品的理解,教师作些补充。
  2.阅读全文,借助“预习提示”,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扫清生字词障碍。
  3.学习本文通过主人公祥子拉车生活的悲惨境遇的描述,揭露旧社会人力车夫
所受的苦难。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旧社会城市贫苦车夫所受的剥削、压迫和痛苦生活。
  2.认识旧社会城市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及其社会根源。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体会人物的心里描写的作用。   
    2.学习运用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3.学习对人物形象的描绘。
    难点   
    1.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绘。    一
.2.引导学生通过主人公祥子拉车生活的悲惨境遇,了解旧社会人力车夫所受的
苦难。   
  教学突破
  1.快速阅读课文,按天气变化划分大段,明确祥子的活动和感受是全文线索。
  2.让学生说说自己认为描写最精彩的片段。然后可以第2段为例,理解正面描写烈日和通过人、动植物侧面烘托酷热结合起来的好处。以第5段为例,理解作者从视、听、嗅、味、触觉多方面着笔描写骄阳的炎威。
    3.指导朗读。画出课文中直接描写祥子痛苦感受的语句,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朗读课文,努力读出祥子的痛苦心情。
教堂准鱼
◇教师准备   
1.查找相关资料。
2.布置学生预习。
学生准备
1.阅读全文,借助“预习提示”,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扫清生字词障碍。
2.思考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              1.回忆学过知识,进入新课。
2.设置问题,分组研读。    2.交流探讨问题。
3.布置练习。              3.完成课后练习。  ’
一、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我们以前学过老舍先生的一
  篇课文,大家还记得吗?    .
1.齐声回答:《济南的冬天》。

2.给予肯定:同学们回答得对。老舍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著
  名作家。
3.讲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
  文就是选自《骆驼祥子》中的一段。
  简单介绍《骆驼祥子》的主要内容、
  祥子的性格及主题思想。
4.检查预习情况。出示板书:给下列
  加点字注音——打盹发痧腻烦
  馊臭味打嗝恶心攥着幌子
2.在教师提示下,记起老舍的主要作
  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
  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3.思考选文在小说中的位置,了解小
  说内容及主题思想。
4.明确加点字的读音。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指导
  学生从课题人手,粗读课文,然后分
  层。提示: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在烈
  日和暴雨下》,刚好概括了课文的两
  个情节:祥子在“列日下”和“暴雨
  下”拉车。
2.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课文
  第1—2段写烈日下的酷热。提问:
  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用了
  哪些修辞手法分别写出了“天热得发
  了狂”?提示让学生抓课文中的关键
  词句。分别写了马路、便道、动植物
  以及人的活动。让学生讨论交流。
3.补充:以上这些景物描写和人的活
  动的描写起的作用是极写天气的酷
1.思考,并归纳出:第一部分(第1—6
  段),写天气酷热,祥子在烈日下拉
  车所受的煎熬;第二部分(第7一16
  段),写祥子在暴雨中拉车的拼命情
  况和痛苦感受。
2.讨论交流。从视觉上写马路“干巴
  巴”“发着白光”;“使人焦躁的丁丁
  当当”是从听觉上写;“烫手”从触觉
  上写。用拟人的方法写柳树“病”
  “无精打采”;把老北京比作“烧透了
  的砖窑”比喻兼夸张的手法渲染天
  气的酷热;三个“处处”的排比句全
  面写人的感觉。重点描述拉车人的
  活动时用“奔”,不用“走”,用“灌”不
  用“喝”,用“栽”不用“倒”,突出他们
  负重如牛马,生活也如牛马。
3.朗读第1、2段。
  热,为主人公祥子的出场创设了一个
  特定的环境。让学生齐声朗读第l、
  2段。    ’
4.让学生默读课文第3、4段,划出描
  写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痛苦和矛盾
  心理的句子。讨论以下问题:祥子第
  一次出车,拉着空车已经感觉到非常
  热,为什么“见了座儿他还想拉?”仅
  仅是因为“跑起来也许倒能有点风”
  吗?
5.朗读第5段,划出运用比喻、拟人、
  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
  声、色、味的语句。请两位同学发言,
  其他同学补充。
    、
4.讨论交流。最后明确:这是祥子迫
  于生活的自我安慰,再则,祥子勤劳
  惯了,闲着觉得不自在。从祥子拉
  车到“不敢再动”,是祥子思想的第
  一个变化,他故意把在烈日下拉车
  的痛苦轻松化,是为了安慰自己。
5.朗读第5段。两位学生分别发言,
  说说找到的一些语句。其他同学补
  充。
 

三、小结(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齐声朗读第1--6段。
2.板书小结:第一部分,烈日下拉车的
  祥子。
    ^
3.布置预习课文第二部分。
1.朗读课文第1---6段。
2.明确第一部分写了六月十五天气的
  酷热和祥子在烈日下拉车所受的煎
  熬及心理活动。
3.预习课文第二部分。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本课。    1.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新课。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3.归纳小结                      3.归纳小结。

一、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提问:
  祥子为了生计,在酷热的天气下拉
  车。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天气酷热
  的?
2.让学生齐读课文第二部分。
1.思考,回答:正面描写,抓住有特征
  的景物,还有通过人们的感受和反
  应来写。
2.齐读课文第二部分。

二、学习第二部分(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讲述:天气的变化总是这么无常,苦
  难的祥子又要在暴风雨中经受煎
  熬。提问: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天气
  变换的?让学生自读课文第7—10
  段。
2.补充:这部分大量使用短句,排比
  句,语句节奏急促,带有强烈的感情
  色彩,对暴风雨的多角度、多侧面的
  描绘,展示了人物生存的恶劣环境。
3.让学生阅读第11段,找出描写风
  “狂”雨“暴”的语句以及祥子在暴雨
  中“挣命”的语句。提示:“砸”、四个
  “不能”、“浇、裹、拽”、“直了直”、“吐
  出”。
4.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祥子与坐车
  人的不同表现。思考:作者写坐车
  人的麻木、无动于衷、粗暴无礼,目
  的是为什么?
5.提示,让学生讨论交流。说明祥子
  的痛苦不仅来自自然环境,还来自
  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环境。
1.自读第7—10段,思考教师的提问。
  明确:作者抓住风、柳枝、阳光以及
  天色、云、雨的变化特征,细致而逼
  真地再现了天气的变化。
2.认真听教师讲述,记下要点。
3.明确:“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
  背,横扫着他的脸。他不能抬头,不
  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祥
  子微微直了直脊梁,吐出一口气。”
  等。
4.两位同学分解色朗读祥子和坐车人
  的部分。其他同学思考问题。
5.讨论交流。明确:刻画坐车人的冷
  酷、横暴,揭示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

三、小结(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小结第二部分:暴雨下的祥子。
2.分组:分男、女生朗读全文。注意体
  会动词、叠词的运用,词语的色彩和
  声响。
3.总结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运用自
  然环境烘托人物;细致形象的景物
  描写。
4.让学生仿照课文的环境描写一段
  话,揭示人物活动的某种环境。
1.明确:这部分写从烈日到暴雨的天
  气变化过程和祥子在暴雨中拉车的
  挣命情形、痛苦感受。
2.朗读课文。
3.在课文中找出体现这两个特色的语
  句并加深体会。
4.仿照课文的环境描写一段话。

本课总结

    课文记叙了北京夏季里最热的一天的天气变化,通过对旧社会人力车夫祥子在

烈日和暴雨下挣扎着拉车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者对挣扎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

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吃人的旧制度的强烈抗议。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不仅对旧社会

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学到了运用自然环境烘托人物的写作方

法。

板书设计

    ’    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

第一部分(第l一6段),天气酷热,祥子在烈日下拉车所受的煎熬。

.第二部分(第7一16段),祥子在暴雨中拉车的拼命情况和痛苦感受。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学习了本文之后,学生对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结合这篇

课文,教师在课后布置让学生完成作文片断练习,自选或自拟题目,写一段话描写某

一景物。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打盹恶心攥着贮藏空旷粗犷搀合谗言焦躁

    2.祥孚冒雨拉车的情节中,有三句话是对坐车人的描写,这三句描写在全文中

的作用是什么?

    3.课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早晨的闷热和正午的烈日,请指出下列的描写各属哪

种情况?从备选答案中选择正确的答案:

    (1)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

精打采地垂着。    .    (  )

    (2)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    )

    (3)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    (    )

    (4)只觉得到处都闪眼,空中、屋顶上、墙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白里透着红……

在这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搀合着地上蒸发’

出来的腥臭。        (       )

    A.从植物的形态写B.从动物的反应写c.从人们的感受写

    答案与提示:略

    ◆个性练习设计    ,

    阅读“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完成下列练习。

    1.“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一句中的“硬”字用得好,为什么?

答:   

2.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坐车的’’的什么性格特点?试想象“坐车的”的心理

活动,用一两句话描写出来。   

    答:性格特点:   

    心理活动:

    3.从文段内容看,祥子的痛苦来自哪里?请概括出两点。

    答:祥子的痛苦来自:(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4.文章最后将哆嗦的样子比喻成“风雨中的树叶”,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案与提示:   

    1.“硬”字写出了祥子当时不顾一切的(反抗)心理,突出了他在暴雨中难以忍受

的痛苦。

    2.性.格特点:冷漠、缺乏同情心、自私;心理活动,反正你得把我平安送到。

    3.(1)暴雨的折磨。(2)坐车人的冷漠。

    4.一语双关,既形象地写出了祥子当时痛苦不堪的状态,又暗示在那样的社会

里祥子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文是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的节选,因此就有必要对学生介绍整部小说的故事

概况,以加深对人物的理解。教学中重点对景物描写的文字反复诵读,让学生充分

体会景物展开的过程和特色,感受人物的悲惨命运。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参考译文

  • 下一篇文章:《热爱生命》教学设计3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九年级上苏教版)”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九年级上苏教版)”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写作交际口语第六册第三单元
  • ››《伟大的悲剧》课例点评
  • ››第六册五课外国诗两首
  • ››一厘米
  • ››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示例
  • ››六册写作、口语交际单元一
  • ››九年级语文上册《敬业与乐业》教学...
  • ››社戏 教材教法
  • ››《故乡》教学设计2
  • ››23满井游记
  • ››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九年级上苏教...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