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案在线 → 语文 → 九年级语文教案 |
|
|||||
《一厘米》教案3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3:07:03 点击数:[] ![]() |
|||||
6.一厘米 毕淑敏 教学要求: ⒈理解陶影这一人物形象。 ⒉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⒊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学会体谅父母,爱父母。 一、作者简介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二、语音 惩(chéng)罚 皲(jūn)裂 吝(lìn)惜 捺(nà) 塑(sù)料 挑剔(tì)允(yǔn)诺 逻辑(jí) 矜(jīn)持 吮(shǔn) 磕(kē)头 骄横(hèng) 顷(qǐng)刻 哄(hōng)笑 脱臼(jiù) 兀(wù)自 狡黠(xiá) 内疚(jiù) 反驳(bó) 无措(cuò) 三、词汇 温文尔雅、锲而不舍、释然、秉公、狡黠、彬彬有礼 四、主题思想 文章是一篇关于“买票”的小说,文章围绕“该不该买票”展开故事情节,小说歌颂了为人父母对完美的执著和全力以赴的追求,表达了对不完美的理解与宽容,对正直、善良与责任感的褒扬。 五、情节与结构 第一部分(1—23“在这个过程中,她觉得生活多了几分追求。” ):陶影带儿子坐公共汽车,不但没有逃票,反而多买了一张票,表现了一位用心良苦的母亲勇于承担母亲的责任。 第二部分(24“今天她领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院参观”—100“陶影拽着那根淡黄色的塑料尺,仿佛拽着一条冰凉的蟒蛇。” ):陶影带儿子参观寺院,因买票的事而受到儿子的误解。 第三部分(101“陶师傅,您烙的小火烧穿迷彩服了!”—144):陶影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讨回了公道,挽回了自己作母亲的尊严,保住了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印象。陶影捍卫的是诚实、正直的品质,捍卫的是儿子心灵的纯洁与美好。 六、课文分析 ㈠阅读全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小说主要刻画的人物是陶影还是小也?为什么? 陶影,因为作品表现的是一个母亲对完美的执著和全力以赴的追求。 2.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是一个有强烈正义感、责任感、善良、大度、宽容,有自尊的母亲形象。 ㈡阅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文章思想内容分析: 1.小说写一个经常逃票的母亲形象,这样的人怎么可以成为孩子做人的榜样呢? 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⑴陶影逃票实出无奈:家庭经济拮据。文章哪些地方多次提到她的家庭经济状况? ①“她很看重两毛钱的,它等于一根黄瓜两个西红柿如果赶上处理就是三捆小红萝卜或者干脆就是一堆够吃三天的菠菜。” ①“为什么一定要买票呢?就是没有她,车也要一站站开,也不能因此没有司机和售票员,也不会少烧汽油。” 为了满足儿子的自尊心,为了让儿子快乐。 3.陶影自己在做事上并不完善,为什么在儿子面前表现得截然相反? 因为他要对儿子进行正面的教育,要让儿子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这充分体现了陶影作为母亲,对儿子的疼爱。 4. 课文第一部分还有哪些情节表现了陶影为此做的艰辛努力?作为一个普通女工,一个普通母亲,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①在是否保留票根的细节问题上,陶影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不保留票根”;②吃西瓜时,要给儿子做一个好榜样,努力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 5.陶影自己吃西瓜时啃得很苦,为什么不让儿子这样做? 语言特色以及人物心理刻画分析: 1.“就是没有她,车也要一站站开,也不能因此没有司机和售票员,也不会少烧汽油。” 这种心理似乎觉得陶影此人是一个爱贪小便宜者,让人看不起,但通过下文内容了解到其家庭经济拮据,这也是为给不需要的儿子买票作了一个很好的铺衬。 2. “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唯独对这个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如何理解? 3. “她很看重两毛钱的,它等于一根黄瓜两个西红柿如果赶上处理就是三捆小红萝卜或者干脆就是一堆够吃三天的菠菜。” 心理活动表现出陶影的经济拮据,过日子需要精打细算。 4.“其实地应该把票根保存起来。这样以后哪次集体活动或开食品卫生会,她骑车去,回来后可以用这张票报销,夫妇都是蓝领工人,能省就省一点。” 这个比喻句,表现了一种醒目而冰冷的感觉。形象的说明儿童购票的指定高度。 6. “为自己再塑一个金身”是什么意思? 7.“现有的家境要培育出具有大家风度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这很难,就像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一样,但并不是做不到。” 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了陶影培养儿子的艰难,同时也表达了她坚定的信心。 ㈢阅读第二部分,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文章思想内容分析: 1.陶影带儿子参观寺院,因什么事而受到儿子的误解? 买票。 2.简要叙述这个误会过程。 误会起因:红衣青年认为陶影应该多买一张票。 误会发展:陶影向红衣青年解释未买票的理由。 误会高潮:当测量结果出乎陶影意料之外,陶影为此误会了小也,甚至打了儿子,这更招致了红衣青年和围观者的指责和嘲笑。 误会加深:卖冰棍的老太太的狡黠又让陶影的努力适得其反,误会越来越深。 3.在这个误会过程中,陶影的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①安静、自信、镇定、有点洋洋得意。 ②诧异、惊慌、孤立无援、目瞪口呆。 ③恐惧。 4.面对这种情况,陶影对这场纠纷采取了什么态度? 忍。 5. 如果没有儿子在跟前,面对寺院门口查票的红衣青年的所作所为,陶影会如何做? 6.为什么陶影对这场纠纷采取了忍的态度? 可她不愿意孩子看见这一幕。为了小也,她忍。 1.“陶影突然有些伤心。不就是一座庙吗?怎么连妈妈都不等了,旋即又释然,带儿子出来,不就是要让他快乐嘛!” 3.“在孩子面前,她要保持一个母亲最后的尊严。” 文章思想内容分析: 1. 陶影通过了怎样地不懈的努力,终于讨回了公道,挽回了自己作母亲的尊严,保住了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印象? ①核实小也身高; ②求人帮忙写信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③讨回公道,挽回尊严。 2.即使陶影什么也不做,随着时间地流逝,小也也会忘记那一幕,但陶影仍然积极努力着,为什么? 为了保住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4.陶影对红衣青年的态度表现了她什么品质? 宽厚、善良。 5. 小说最后,对于两毛钱都很看中的陶影,为什么拒绝赔偿?为什么说“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情同孩子讲清楚,告诉他,妈妈没有错儿………”? 语言特色以及人物心理刻画分析: 1.“陶影很内疚,她对工作还是很负责的,这两天常常走神。”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