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案在线 → 语文 → 九年级语文教案 |
|
|||||
五册7课发问的精神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3:06:27 点击数:[] ![]() |
|||||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的有关常识 (二)能力训练点 学会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来论证论点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点 懂得发问的意义,学会做一个乐于发问、善于发问、勤于发问的人 (四)美育渗透点 . 体会本文活泼、生动、富于鼓动性的语言艺术 二、学法引导 1.学生自学课文,找出文章中心论点,与上一课《怀疑与学问》尝试比较体会异同。 2.细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找出正面论证。反面论证的部分,并具体分析运用怎 样的论证方法论说道理的。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学会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如何紧扣论点选择典 型论据是学习中的难点;同样具有发问精神,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是学生在学习中 可能提出的疑问。对于“重点”,主要采取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诵读中理解体会,对于 “难点”,需要老师作一点扩展训练来完成;“疑点”可以通过让学生集体讨论的方法来澄 清。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 1.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论理思路。 2.结合思考题,启发学生精读部分段落,理解本课学习的“重点”。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讨论,解决本课的“难点”,化解“疑点”。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议论文论证观点的方法灵活多样,不同文章不需要强求统一,关键取决于论证效果。学习本文,重点是通过课文的阅读、理解,学会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并体会其好处。 2.了解什么是发问的精神,培养勤学好问的精神。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旨是提倡发问,开头通过比喻论证,正面提出发问的精神,扣题,引出论点: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接着在简要的理论分析之后,列举了牛顿、瓦特、释迦 牟尼、孔子等人的事例,证明了发问精神的可贵。然后再提出反面观点——知识和道理, 可以从书中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不必多问。对 此,作者从文明的进步,个人见识的局限,知识的实际运用三个方面反驳了反面论点。最 后。用激情洋溢的语言,发出号召。 文章观点明确,材料丰富、典型,论理层次清楚、语言生动、活泼,可以说是一篇破立结合得很成功的议论文。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老师、家长总放在嘴边的一句话“学习要好问”,甚至不少同学在总结经 验、介绍学法时总有一条“学习要勤学好问”。可是究竟为什么必须好问?这个问题真正 留心思考的人恐怕不多。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议论文《发问的精神》,读后想想,我们 从中受到了些什么启发。 ,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从下面四句话中选出文章的论点(投影) A.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B.发问的精神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C.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新发闻,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D.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2)理清课文论证的思路,试着用简洁的主语育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讨论后明确: (1)选c,“A”只是引出论题的“引子”;“B”运用了一个比喻,只是形象地说理; “D”是作为证明论点的理论论据使用的。 (2)论证思路如下: (一)(1—3节):引子,用人们对日常事物的态度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二)(4节):点明论点:新思想、新发明、新创造常由发问开端。 (三)(5-13节):摆事讲道理,正反两方面论证论点,阐明只有善于发问,才能有所 创造。 (四)(14节):激情洋溢地发出号召。 3.仔细研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的论点与《怀疑与学问》一文的论点有何异同? 明确:两文的论点从精神本质是一致的,都强调了怀疑、发问对于做学问的重要作 用。不同在于《怀疑与学问》直接从两者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深入剖析,并且采用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运用两个分论点支撑的方法阐明道理。 (2)课文第一节‘‘其实这是一种损失”中“这”指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一种损失? 明确:“这”指“大家觉得那些事物平淡无奇,不足介意。” 因为这些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中有很多道理,如不发问,便不会被发现。 (3)找出本文正面论证,反面论证的相关部分并思考: 1.正面论证部分列举了哪四个事实论据?所举四例有何共同点? 明确:这四个事例,都是在平常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常的道理,从而有了伟大的创造,有力的证明了论点。 反面论证部分主要是反驳了什么错误观点?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反驳的? 明确:反驳的错误观点是:知识和道理,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不必多问。 主要从:文明的进步、个人见识的局限、知识的实际运用三个方面进行反驳。 (4)第14节,提出希望,如果不用一系列问句,直接用陈述句表达出来,效果有什么不好? 讨论明确:一连串问句,从多种不发问的后果的角度,惊醒读者,发人深思中带有劝勉的激情,便于引起读者的高度重视,积极培养发问的精神。 (5)讨论:为什么同样有发问精神的人,会取得不同结果? (四)总结、扩展 文章从如何做学问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是新发明、新创造的开端”的论点,并在正、反对比中,选用确凿的例证和透辟的分析进行论证。有直接的阐述,也有反面的驳斥,破立结合,增强了说理的说服力。 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以提出这样一个思考题进行思考:“在你的生活中,是否出现过由于不介意而失去了有益的发现的事情,如果有,请你结合本文的学习谈谈自己对此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书后练习一、二、三 (六)板书设计 发问的精神一(1-节)引出论点(5-3节) 举例典型二分析论证 正面:例证 }破立结合 反面:讲道理 I语言活泼、生动 三(14节)提出希望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