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案在线语文九年级语文教案
   有的人 教案示例      ★★★ 【字体: 】  
有的人 教案示例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3:01:54   点击数:[]    

有的人 教案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指导朗读,体会该诗强烈鲜明的爱憎之情,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并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二)能力训练点

1.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理解诗句的含义。

2.体会该涛融情于诗、融理于诗的特点,说一说该诗的情与理。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四)美育渗透点

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美的情操,明白“为人民服务的人在人民中“永生”的道理,塑造自已美好的人生”。

二、学法引导

1.标题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

2.分句读,分段读、对照读等灵活多样的朗讲读等灵活多样的朗读手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对比的手法及前后对照的结构。

(二)难点

深刻理解诗歌丰富的思想性。

(三)疑点

诗歌未三节能否去掉?这三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四)解决办法

“重点”主要通过学生的朗读、思考、讨论解决,对于“难点”和“疑点”,在学习时教师应进行方法的引导与适当的点拨。

四、课时按排

1 课时

五、教学用具

录音机、朗读磁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没计

1.教师分层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在正反复朗读的训练中读出诗歌的情。

1. 教师精心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明确诗歌中的理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反复朗渎,体会诗歌爱憎分明的感情。

2.学习对比手法,体会对比的好处。

3.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中所寓含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

《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的。但这首涛又非一般的悼卓念性文章,文中运用对比手法,将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进行对比,歌颂了鲁迅先生以及像鲁迅先生一样的人。

(三)教学过程

1.以介绍诗歌的——般特点导入本文学习。

诗歌作为文学的一大样式,其特点有:高度集中、高度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和着感情,想象丰富,语言凝练、形象,音调和谐,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新诗—般分行排列:这是诗歌的一般特点。具体到某一诗歌里,其特点又是:丰富多彩的,各不相同。

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看第一段作者介绍,要抓住姓名、出生时间、什么地方人、评价、作品五个方面去了解作者。看其他各段,主要了解本诗的特点、背景。提示概括本诗特点有四:(1)富有哲理性。(2)语言凝练有力。(3)采用对比手法。(4)用形象的语言发议论讲道理。

2.学习正文,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和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和特点。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体会诗歌朗诵的轻重、缓急、分节、节奏处理及本文思想内容。范渎后,要求学生将诗中八处“有的人”分别改换成具体的某种人、某类人,提醒改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尽量准确。

明确:改换要具体、明确,注意措词,有—定的概括性;可改成: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残酷剥削人民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妄想流芳千古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鱼肉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等。

学生改后,抽学生根据自己所改朗诵全涛,朗诵后学生一起评议。然后,再分组齐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分析对比写法,引导更深入地钻研课文。

提问:文中八处“有的人”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明确:两种人,对人民有利的人和对人民有害的人;

提问并引入讨论:①前四节是从哪四个方面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②后三节与前四节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后三节对全诗起什么作用?③为了说明两种人的不同通篇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法?(对比)④“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句是什么意思?⑤最后—句中“抬举”一词是什么意思?⑥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明确:①从生死、言行、追求、作用四个方面。②因果关系,不但呼应前文,形象地反出两种人截然不同的结局,而且使全诗内涵升华到赞颂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诗的内涵容量增大了。

③这里“到处是青青的野草”指的是像鲁迅这样为人民服务的人将会得到人民广泛的纪念,

④“抬举”表示称赞和提拔的意思。

⑤主题思想是通过鲜明的对比,歌颂鲁迅先生以及像先生一样的人,号召我们要像鲁迅先生那样: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四)总结、扩展

这首诗虽然是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便没有停留于一般的纪念性文章,而是更深层次地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观念。英语里有这么一句名言:“To be or not is a question”,意思是: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另外我们读过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保尔的名言,思考他们每个时代的人生价值,那么,在今天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人生呢?

八、布置作业 

1.熟读并理解鲁迅的《自嘲》。

2.唐代涛人杜甫有—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虽然只有10个字,但它通过对比手法把不平等社会现象揭露得人木三分,同学课外查阅这首诗,写一篇二百字左右的读后感。

九、板书设计

略。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语文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复习教案

  • 下一篇文章:《麦琪的礼物》教案设计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有的人 教案示例”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有的人 教案示例”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写作交际口语第六册第三单元
  • ››《伟大的悲剧》课例点评
  • ››第六册五课外国诗两首
  • ››一厘米
  • ››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示例
  • ››六册写作、口语交际单元一
  • ››九年级语文上册《敬业与乐业》教学...
  • ››社戏 教材教法
  • ››《故乡》教学设计2
  • ››23满井游记
  • ››有的人 教案示例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