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案在线 → 语文 → 九年级语文教案 |
|
|||||
语文教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2:55:40 点击数:[] ![]() |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 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 1. 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看注释,扫清文字障碍。查找“9.18”事变材料与本文的写作背景,增强知识积累。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掌握驳论文的文体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研读课文一、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在上课以前先听一首歌,同学们听完后说一下你听的感受。 (放〈〈松花江上〉〉)
生:悲壮 生:悲凉 生:想到了中国曾遭受的屈辱 师:是啊,旧中国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国民反动派的压迫。伤痕累累。“九.一八”更让每个中国人备感屈辱,大家收集了哪些有关“九.一八”的资料呢? 生:“九.一八”是日本人在南京发动的大屠杀,残害和中国老百姓30万人,因为发生在9月18日。所以称为“九.一八”事变 生:“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证。 师:是啊,“九.一八”事变令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气愤,也令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奋起反抗。“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措施。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祷告“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 1. 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教师正音 2. 现在我们找几个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并思考以下的问题: l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他是错误的? l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个别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思考,小组讨论。 生: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 师:很好,看来对课文比较熟悉。那么既然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那么作者的观点又是什么呢? 生:针对对方的观点作者 正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师:和对方的观点截然不同,那么他的理由是什么呢? 生:有很多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三.问题探究 师:我们明确了文章的正确的观点,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学生讨论。 生:因为当时就是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 生:事实是这样,但是,这样的事实却不能证明对方的观点,起到了对方的目的。 师:两位同学分析的很不错,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是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事实存在得到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象抖包袱,吊起读者胃口,达到讽刺的目的。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在我们课文的第4段有一些文字下面加点。 生:是啊,是要强调吗? 生:着重指出吗? 师:其实 这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查官曾删掉这段文字。大家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以小组找资料,根据背景分析讨论。 以小组发言。 生:说到他们痛处了,不敢面对。 师:看来大家分析材料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的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查官惟恐去之而不及。从加点的文字也可以看出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告,其无畏的精神的令人敬佩。 作业: 识记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研读第三、四部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从论证方式上来看,属于那种方式的议论文? 生:属于驳论文。 师:那么,这篇文章通过反驳对方的什么来达到反驳对方论点的目的。 生: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来反驳对方的论点,先承认对方论据“却是事实”但是对方的论剧不能证明对方的观点,论证过程不合逻辑。 师:很好,看来大家基本掌握了驳论文的基本特点。这节课让我们继续研讨第三、四部分。现在我们请几个同学来朗读文章的6—10段,其他同学思考下列问题。 幻灯显示:1“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2.“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生:读课文。思考问题。 师:如果感觉独立思考困难的话,可以以小组来讨论。 (学生合作探究后回答) 师:好,现在我们把讨论的结果来交流一下。哪个组先说一下你们组的意见? 三组:“中国的脊梁”应该是有血有肉的,为民族的进步做出奋斗的人。 六组:“中国的脊梁”应该是为中国进步做出贡献的人。 师:回答的很不错,我们大家一起来总结一下。“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是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很多人的努力不为人们所知道。 师:那么我们再来讨论下一个问题,“状元宰相”和“地底下”的含义是什么? 生:“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他们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鲁迅曾说过“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这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是自引为荣的” 师:很好,大家为他的精彩回答鼓掌。 生鼓掌。 三.品位语言 师:鲁迅先生的笔锋犀利,讽刺意味强,我们来揣摩一下第一段中三个副词“总”、“只”、“一味”的位置能否互换位置? 生:不能。 生:“总”就是“一直是”的意思,让人看到国民党夸耀“地大物博”时洋洋得意,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 生:“只”抓住了国民党政府抓住救命稻草的丑态 生:“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的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负讽刺意味。 师:总结,这是一篇极有讽刺意味的驳论文,但是也激起了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的信心。“中国的脊梁”在我没现在也有现实意义,你能谈一谈吗?请以此为中心,写一篇读后感。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