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案在线语文九年级语文教案
   第5课孔乙己(语文版九年级上教案)      ★★★ 【字体: 】  
第5课孔乙己(语文版九年级上教案)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2:50:34   点击数:[]    

第5课孔乙己
教学内容
    本文在教材第28—35页。本文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小说。文章通过对一个
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较深的迂腐窘迫而又自命清高的旧知识分子的刻画,反映了当
时整个社会的环境和当时整个国民的心态,表达了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控诉和鞭挞,
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病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掌握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2.认真研究当时的社会环境,以便更好地了解人物的性格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
感。
   
    3.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作者的精心布局。    
    4.学习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细节描写等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先查找文章中的生词,为读懂文章作准备。
2.先看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大致了解文章的线索。
3.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物进行分析。
4.通过分析人物找出决定人物命运的原因。
5.研究作者的情感及其要表达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培养他们对现在的社会制度的认同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情和理解弱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参重点
1.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
2.分析人物性格。
3.学会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4.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情感。
难点
1.通过了解人物所处的环境,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2.通过对比分析人物性格,学会各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3.抓住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突破
1.认真分析非主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态度和影响。
2.把人物和当时的环境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本篇文章的作者及其文章风格的有关资料。
2.把故事发生的背景资料准备好,上课时给学生进行说明。
◆学生准备
1.在课前把课文认真阅读一遍。
2.回顾自己学过的鲁迅的文章。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介绍作者和他的文章风格、社会背景。  1.认真听讲,与自己的了解进行对照。
2.让学生回答故事发生的开端和线索。    2.回答教师的提问。
3.对人物进行分析,让学生找出描写方     3.分析人物,学习描写方法。   
  法。
  一、讲解背景资料,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鲁迅原名_______,_______人,是
  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无产阶级
1.回答: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们
  学过的他的文章有《从百草园到三味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我
  们学过他的作品有——。本文写
  作时间是。鲁迅文章风格大都是批
  判旧社会和反动势力,也揭露下层社
  会国民的麻木和病痛。故事发生在
  封建社会即将灭亡的19世纪末,下
  层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当时仍然存在
  科举制度。1906年科举制度废除。
2.让学生从前三段中找出故事发生的、
  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环境在前三
  段主要指人文环境,试让学生归纳出
  来。对此问题教师要进行指导,进而
  提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3.让学生分析长衫主顾和短衣帮的区。
  别,通过对比发现问题(主要在第一
  和第二段)。然后让学生通过分析故
  事发生的环境了解人物的性格。教
  师最后说明小小的咸亨酒店其实是
  当时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作者构思
  的巧妙之处正是通过“解剖麻雀”来
  达到见微知著的目的。
  书》等。鲁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
  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本文写于1918
  年冬。学生听教师讲解后对鲁迅及其
  文章风格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并对故事
  发生的社会环境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
  旧社会的文化制度也有一个基本的了
  解。
   2.从第一段推测时间是在19世纪末,地
  点是咸亨酒店,主要人物是孔乙己;人
  文环境主要是社会分化、等级对立、世
  态炎凉等;文章的线索是作者的见闻。
3.回答他们不同的特征:“长衫”和“短
  衣”,“房里”和“柜外”,“坐喝”和“站
  喝”,“荤菜”和“素菜”,“不好侍侯”和
  “容易说话”,对比鲜明,说明贫富悬殊,
  等级对立,人际关系紧张,不易沟通,人
  们只关心自己的生活,反映出世态炎
  凉;小酒店实际上是社会的大舞台,预
  示着悲剧即将上演。   

二、斟酌字句,分析主要人物(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分析作者以第一人称写的好
  处,提醒学生分析细节,我为什么换
  r专管温酒的无聊的工作?掌柜说
  我干不了这事,这事指的是什么事?
  它说明了什么?掌柜因为我不会羼
  水差点辞退我,说明了什么?教师指
  导学生思考。
2.重点分析孔乙己。先让学生找出描
1.回答:以第一人称写显得真实。不是因
  为我不会舀酒,而是因为我不会羼水。
  在教师指导下回答:羼水意示掌柜的心
  黑和对下层人民的剥削和欺骗;“我”的
  经历说明当时社会环境的恶劣和人们
  之间关系的紧张。
   
2.回答第四段第二和第三句话:身材高大
 
  写他的外貌的句子:他身材高大说明
  什么?他的脸色为什么是青白色的?
  为什么时常皱纹间有伤痕,胡子乱蓬
  蓬的说明了什么?长衫又脏又破说
  明什么?教师让学生联系下面的段
  落进行回答,然后分析:他的特殊身
  份表现在哪一句话?既然是站着喝
  酒表明他贫困,那他为什么不和短衣
  帮一样脱掉长衫呢?况且他的长衫
  又脏又破。这是对人物性格进行的
  深层分析,教师应结合文章进行必要
  的引导。
3.文章的前三句作者使用了什么写作
  手法?(这个难题可以不要求掌握)
  作者在文章中说“因为他姓孔一_·叫
  作孔乙己”这句话说明他在人们心中
  的地位和形象是怎样的7   
  说明他可以依靠劳动来养活自己;他
  的脸色青白说明他营养不良,生活窘
  迫;有伤痕说明他经常被别人打;胡子
  ,乱说明他懒散;长衫脏破说明他懒惰且
  没钱买;他的特殊身份表现在第四段第
  一句话。归纳回答:他的特殊身份表明
  他虽然生活拮据但放不下读书人的臭
  架子,自命清高,也说明他不屑与短衣
  帮为伍;与短衣帮之间因为这件长衫
  (是读书人的表现)而不能沟通。
   
3.学生的回答可能五花八门,记住是白描
  的写作手法即可。这句话说明他在人
  们心中无足轻重,人们只是把他当作笑
  料和一个穷酸的书呆子。
   

三、从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分析人物(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讨论文中为什么用“排”字。
  教师可以给出自己的看法,并不一定
  作出最后的结论。
2.提问:本来偷和窃是一样的意思,孔
  乙己说“窃书不能算偷”以及“君子固
  穷”等等说明了什么?他为什么先是
  “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
  然后说一些难懂的话?
3.从第五段看出什么?他的人品怎样?
  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教师指出,要对
  人物进行全面评价,防止片面和偏
  激。
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回答可能
  不太合理,需经教师的讲解方可理解。
2.说明他受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的封建思想毒害很深。(学生回答他自
  命清高也可以)他红脸是因为被人揭穿
  感到羞愧,说难懂的话是自我解嘲和用
  来掩饰自己。
3.归纳出:他受封建思想毒害很深,鄙视
  劳动,四体不勤。这是他的缺点,…决定
  了他的经济地位,但他人品还好,这又
  是不可否认的优点。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回顾上节课讲的内容。    1.回答问题,复习已学知识。

2.继续分析细节描写。            2.学习分析细节描写。

3.归纳中心思想和作者意图。      3.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一、回顾上次讲解内容,继续深化理解(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
1.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讲的重点。
2.分析第六段孔乙己的神态,他显出不屑
  置辩的神气说明了什么?当别人说到
  他没考上秀才时他面如灰色说明了什
  么?
3.第七段说他只好和孩子说话说明了
  什么?本段中哪一句最能说明他在
  人们心中的地位?本段“他教我写
  字”最能表现他的迂腐,为什么?文
  中“将来做掌柜的时候……等级还很
  远呢”说明了什么?
1.回答问题,概括人物主要性格。
2.说明他以自己读过书而自命不凡,说明
  他迂腐;他脸色大变说明别人揭出他的
  最大精神伤疤,击中了他的要害。
3.一是说明他无法和大人交流,因为他不
  伦不类;二是说明他善良,热情厚道,也
  说明他迂腐;“讨饭一样的人”最能说明
  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他迂腐表现在教
  “我”学一个“回”字的四种写法;文中那
  句话说明当时等级森严。

二.分析周围人物的“笑”.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笑”的不同含义:
  一是孔乙己第一次出场,人们拿孔乙
  己的伤疤来嘲笑他,说明这些人什么
  样的嘴脸?二是人们取笑孔乙己连
  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孔乙己面色灰
  死,众人的哄笑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1.归纳回答:说明这些人麻木不仁、穷极
  无聊的德行,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
  痛苦上;第二次,很明显,文章着力渲染
  这种笑中没有任何的理解和同情,完全
  是挖苦,作者为他们感到悲哀和悲愤
2.三是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分
  豆细节描写将孔乙己的迂腐可笑写
  得可谓人木三分。孩子们的笑是什
  么样的笑?作者想以此说明什么?
  四是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已经不成样
  子时,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取笑孔乙
  己。这种笑又有什么意味?
3.最后一次众人的笑有什么暗示?请
  仔细概括出来。(提示:说明这是整
  个社会是病态的,整个国民是麻木
  的)
2.回答:孩子的笑是天真无邪的笑。(学
  生只要说出作者是为了说明孔乙己只
  有在无知的孩子面前才能找到一点自
  尊即可)第四次掌柜的这种笑声显得令
  人寒心透骨,没有丝毫的人情味,说明
  人情的冷漠。
3.回答:众人笑,说明整个社会充满了这
  样令人窒息的冷漠。   
 

三、分析文章的高潮和结局。把握文章主旨(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阅读文章第九段后说出此段
  在全文中的作用,进而提问:第十段
  和十一段在结构上属于哪一部分?
  第十段用别人的见闻来说明孔乙己
  属于什么描写?
2.提问:丁举人也是从读书人爬上去
  的,对孔乙己的态度说明了他什么样
  的历史观?丁举人代表什么?第十
  一段孔乙己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
  钱的“摸”字说明了什么?预示着什
  么?(教师指导学生回答)
3.掌柜取下粉板有什么深层的暗示?
  教师可不让学生回答,只让他们思
  考:最后一段作者用“大约”和“的确”
  两个词矛盾吗?为什么?可让学生
  讨论,不一定有标准答案。
1.阅读,回答:第九段在文中是承上启下
  的作用;第十和第十一段是高潮部分;
  第十段属于侧面描写。
2.回答:丁举人的态度说明封建统治者的
  残暴和封建制度的腐朽;他们所持的是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历史观;丁举人
  是封建统治者的代表;“摸”字说明他已
  经贫困到了极点,表示他没有能力再生
  活下去了;预示着他的死亡即将到来。
3.预示着孔乙己的死亡。两个词不矛盾,
  “大约”说明别人对他都不关心,也表示
  推测;“的确”是对推测的结论的肯定,
  因为按常理推测,孔乙己已经没有能力
  再生存下去了。

本节总结

    本课通过对孔乙己这个旧知识分子的描写,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他悲剧的命

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对读者有很深的启发。这篇文章对人物的刻画可谓人木三

分,力透纸背。    .

板书设计

    孑L乙已

    鲁迅

作者简介:

短衣主顾:

长衫主顾:

我:

掌柜:   

孩子:

丁举人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本课无论在写作手法还是构思上都独具匠心。学习本课要学会应用,就是善于

观察人物,不仅要善于观察人物的外表,而且善于抓住人物的性格,通过外表来表现

出来,达到描写的真实传神;要学习作者巧妙的构思,精心的布局,寓自己的感情于

字里行间;要学会深刻而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颓唐  附和  阔绰  涨红  绽出

2.解释词语。

不屑置辩    颓唐    君子固穷

答案与提示:

不屑一顾: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

颓唐: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

君子固穷:君子能够安于穷困。

3.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总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答案与提示:总的说来就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

4.造成孔乙己悲剧的个人原因是什么?

答案与提示:是他个人的好逸恶劳,死读诗书,迂腐不化,懒惰好偷,等等。

◆个性练习设计

1.文中哪一段最能说明孔乙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答案与提示:第九段。

2.文章中谁最有可能想起了孔乙己?为什么?

答案与提示:掌柜。因为他老是忘不了孔乙己还欠他19个钱。

3.孔乙己最大的精神伤疤是什么?

答案与提示:没有功名,被人讥笑。

4.谈谈你自己对孔乙己的评价。

答案与提示:没有标准的评价,但要客观全面,防止偏激和绝对化。

教学探讨与反思

  学习小说最重要的是分析人物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性,看作者要表达什么情感。

这就要通过分析人物所在的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还要认真分析与主要人物

有关的非主要人物;还要注意主要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及细节描写;看作者用词

的准确和构思的精巧在什么地方;要看到文字背后要表达的含义,从而达到理解中

心思想的目的。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落实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从备课开始

  • 下一篇文章:高中二年级语文《窦娥冤》 教学设计示例(一)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第5课孔乙己(语文版九年级上教案)”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第5课孔乙己(语文版九年级上教案)”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写作交际口语第六册第三单元
  • ››《伟大的悲剧》课例点评
  • ››第六册五课外国诗两首
  • ››一厘米
  • ››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示例
  • ››六册写作、口语交际单元一
  • ››九年级语文上册《敬业与乐业》教学...
  • ››社戏 教材教法
  • ››《故乡》教学设计2
  • ››23满井游记
  • ››第5课孔乙己(语文版九年级上教案)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