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案在线语文九年级语文教案
   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人教版九年级上)      ★★★ 【字体: 】  
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人教版九年级上)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2:42:49   点击数:[]    

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78—87页。这是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学习,感受小说所反映的人与人关系的淡漠炎凉,领会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小说明线、暗线交织的结构安排,理解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2.学习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懂得这些手法的作用。   
    3.理解侧面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领会作者以小见大的创作特点,掌握小说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1.教师请学生分别按照不同的人称复述课文,一方面梳理小说主要情节,一方面从不同角度理解小说主题。
    2.设置问题,使问题逐步推进,带领学生把握小说的叙述线索:
    3.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4.教师组织学生自主讨论,评价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够领会小说中描绘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炎凉,感受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   
    2.学生领悟“我”的善良、纯真,感受“我”对于勒叔叔的同情心,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理解作者铺排的悬念、巧妙的构思,学习小说明、暗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2.领会侧面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主题所起的作用。
    3.学习心理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难点   
    1.领会作者选取典型事件、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结合现实社会、自身生活经验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突破
    1.教师要求学生以不同人称复述课文,从而让学生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感受,领会小说主题。
    2.学生结合朗读中的感性认识对菲利普夫妇作出评价,同时需要在文章中找出依据。
教学准鱼
  ◆教师准备
  1.第一课时前,了解莫泊桑的有关作品及写作风格。
  2.第二课时前,准备莫泊桑的另一篇代表作《项链》,以供学生对比学习。
  ◆学生准备   
  1.第一课时前,翻查字典,解除生字词的障碍。
  2.第二课时前,尝试口头或笔头按照顺叙改写小说,体会与原文有何不同效果;思考教师布置的课后思考题。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结合中国古诗《七步诗》,导入新课。  1.背诵《七步诗》,体会诗作创作背景。
2.组织学生分组、分人称复述课文。    2.分组、分人称复述课文。
3.设置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小说叙3.通过教师引导逐步深入小说叙述中心。
  述线索。                             
4.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主题。              4.梳理小说线索,明确小说主题。
5.布置课后思考题。                   5.思考课后习题,准备进入下一课时的学习。
一、导入新课,通过复述梳理小说情节(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请学生集体背诵《七步诗》,讲述古诗
  的创作背景。    。
2.《七步诗》反映了曹丕、曹植兄弟俩的
  关系,《我的叔叔于勒》同样叙述了人
  与人的一种关系,结合相同点,导人
  新课。  ,
3.组织学生通读课文,梳理小说主要情
  节。将学生分组,分别按照“我”、菲
  利普、于勒三个不同的人称复述,只
  要求复述清楚即可。
1.全体背诵《七步诗》,体会曹植作诗时
  无奈悲凉的心情。
2.结合教师的讲述,把握课文叙述的重
  点是“人与人的关系”,进入新课的学
  习。
3.分组阅读、讨论、交流后,自告奋勇地
  复述小说主要情节,叙述清楚是基本
  要求,可适当的加入自己的想象发
  挥。

二、设置问题。逐步推进,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叙述线索(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对学生的复述作出评点,结合以菲利
  普为人称的复述,要求学生找出文章
  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
2.提问: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
  化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勒态度变化的
  线索是怎样的?启发:最开始于勒占
  用了菲利普应得的一部分时,人们打
  发他去了美洲。
3.提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
  是表现出来的人物行为,如果深入人
  物内心,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情感变
  化又是怎样的?
1.通过阅读找出称呼的变化:坏蛋、流
  氓、无赖à正直、有良心的人à小子、
  家伙、贼、流氓。
2.根据教师启发,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
  勒态度变化的线索:打发他走à盼
  望、赞扬à又骂又躲。
3.在教师的引导下,由表及里,逐步深
  入理解课文。相互讨论交流后回答: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情感变化的线索
  是:恐怖à希望à恐怖、仇恨。

三、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主题(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分析:于勒的命运变化小说没有直接
  交待,而是隐含在菲利普夫妇对他的
  称呼、态度、情感等等变化中,以及辅
  以老船长的叙述交待的。
2.提问:小说描写这种种变化,表现了
  什么样的主题?
3.提问:小说描写了许多人物形象,那
  么主要描写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4.布置课后思考:主要描写的人物是菲
  利普夫妇,为何文章标题又为《我的
  叔叔于勒》?
1.通过小说对菲利普夫妇的描写把握
  于勒的命运变化:在家行为不正一出
  外发财一最后穷困潦倒。
2.回答:于勒命运的变化引起了菲利普
  夫妇的种种变化,反映出当时社会人
  与人关系的淡漠炎凉,即便是亲情也
  不再能维系什么,更显人情的悲凉。
3.联系上下文思考回答:小说着重描写
  的是菲利普夫妇。如果正面描写于
’勒,那只能反映他在当时社会中的个
  人遭遇,不能说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
  淡漠炎凉,悲剧意味会大大降低。
4.课后思考,为下一节课作准备。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分析小说的结构特点,指导学生领会1.学习小说巧妙、合理的结构安排,掌
  悬念设置的作用。                      握悬念设置的作用。
2.朗读教学,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2.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人物
                                        的性格特点。
3.学习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刻  3.领会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对刻画人
  画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物性格特点所起的作用。4.组织学生自主研讨对菲利普夫妇的4.自主阅读、探讨、评价菲利普夫妇,有
  评价,深入理解小说主题。    理有据的评价人物形象。
一、引导学生体会小说的结构安排(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通过学生复述的方式复习上节课所
  学内容,进入新课的学习。
2.提问:于勒的命运变化是小说安排的
  暗线,作者是怎样一步步接近于勒真
  实的生活状况的?
3.总结:小说悬念的设置可以增强作品
  的艺术感染力,推动小说情节的发
  展。
1.复述课文,从整体上把握小说。
2.通读课文,领会作者在结构上的巧妙
  安排:父亲那句永不变更的话设置了
  小说最初的悬念,于勒的最初出场代
  表着全家的希望。随后在船上相遇
  的情节,也是安排的一波三折,设置
  了吃牡蛎、向船长问询的曲折,最后
  才确定那个穷途潦倒的水手就是于
  勒。
3.结合课文体会悬念设置在文中所起
  的作用,体会作者巧妙、合理的构思。

二、认识小说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采取多种方式请学生分角色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
2.请学生结合朗读谈谈对菲利普夫妇
  的看法,要求学生为自己的评价在文
  中找出依据。
3.提问:菲利普夫妇在由怀疑到确认于
  勒身份的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小说中
  是怎样描写的?
1.踊跃参与,在朗读中体会菲利普夫妇
  的性格特点。   
2.认真阅读课文,分组讨论,结合对人
  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评论菲利
  普夫妇的性格特点。
3.结合课文回答:菲利普先生先是觉得
  不安,然后和妻子商量,进而向老船
  长问询,并且在问询时还小心翼翼的
  绕着圈问于勒的有关情况。菲利普
4.总结:小说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
  等多种手段来刻画人物形象,同时,
  作者在描写中还很有层次感,人物形
  象也逐步丰满起来。
  太太则由害怕到哆嗦到暴怒,态度一
  步一步的发生变化。
  4.通过教师的讲解,深入领会语言、
  行动、心理等各种描写方式对塑造人
  物形象的作用。   

三、结合人物形象的理解。引导学生自主评价(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出上节课留的课后思考题:主要描
  写的人物是菲利普夫妇,为何文章标
  题又为《我的叔叔于勒》?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你对菲利普夫妇
  的做法有何看法?注意把握评价的
  标准和尺度。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
  人与人关系的淡漠炎凉;另一方面据
  文中交待的菲利普夫妇的生活状况
  理解人物的行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
  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回答:小说的叙述人称是“我”,是从
  “我”的视角来看待整个事情的发展
  因而小说在描写菲利普夫妇对于勒
  的态度的同时,还描写了“我”对于勒
  叔叔的态度。以于勒为文题中心就
  能引领两种态度,存在对比,同时也
  包含着作者对“我”的肯定。
2.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有理有据地发
  表自己的评价。结合教师的点拨引
  导,对小说主题形成正确的理解。

本课总结

    《我的叔叔于勒》是这个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外国文学作品。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这篇小说结构上巧妙的构思、安排,以及把握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既要注意作品创作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又要把握作品创作的共通之处,从共通处切入,引导学生理解体会。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点:称呼的变化坏蛋、流氓、无赖à正直、有良心的人à小子、家伙、贼、流氓

明线 :

态度变化 打发他走 à盼望、赞扬à又骂又躲

情感变化 恐怖     à希望      à恐怖、仇恨

暗线——于勒    在家行为不正à出外发财  à最后穷愁潦倒

面: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理解作品主题是欣赏文学作品的关键,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一定要根据作品本身进行文学欣赏活动。对于菲利普夫妇的评价就应该结合作品提供的所有线索来进行。培养学生从文中找依据的阅读习惯,在以后的学习中迁移运用。

教学探讨与反思

    通过小说的学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欣赏、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欣赏方法与技巧的传授,因而,在小说作品的学习中,关键是要带领学生领会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补充资料

    莫泊桑(1850_-1893),法国作家。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他应征入伍。莫泊桑的母亲醉心文艺、喜爱诗歌,在其影响下,他少年时代就开始憧憬成为一名诗人,13岁开始了他的诗歌创作。后来莫泊桑师从福楼拜,每逢星期日就带着新习作,从巴黎长途奔波到鲁昂近郊的福楼拜的住处去,聆听福楼拜对他前一周交上的习作的点评。莫泊桑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0多部中短篇小说。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与欧·亨利、契诃夫并称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莫泊桑的小说结构精巧,构思巧妙,摹写人情世态,独具一格。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语文教案-满井游记

  • 下一篇文章:高中一年级《阿房宫赋》 教学设计示例(一)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人教版九年级上)”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人教版九年级上)”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写作交际口语第六册第三单元
  • ››《伟大的悲剧》课例点评
  • ››第六册五课外国诗两首
  • ››一厘米
  • ››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示例
  • ››六册写作、口语交际单元一
  • ››九年级语文上册《敬业与乐业》教学...
  • ››社戏 教材教法
  • ››《故乡》教学设计2
  • ››23满井游记
  • ››第11课:担当自己的责任-教学教案...
  • ››第11课但当自己的责任-教学教案
  • ››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人教版九年级上...
  • ››第11课大小猫洞(九年级上语文版教案...
  • ››第11课春教案(新课标)
  • ››第11课邓稼先教案设计(新课标)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