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案在线 → 语文 → 九年级语文教案 |
|
|||||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3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2:35:50 点击数:[] ![]() |
|||||
1、白杨礼赞 ――茅 盾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敬神不散”和象征手法。 2、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二、重点难点 1、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是重点之一。 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是重点之二。 3、难点是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三、教学设想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导入新课。 《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散文。它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个客观对应物——白杨树,在精湛的艺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细腻的白杨树外形是革命者的形象,更多局部细节描写组成了一组组象征性的意象群。这一切在学习本课时都当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2、释题: “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3、介绍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或听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生词,并标明自然段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茅盾(1896—1981):出生在浙江桐乡乌镇。小说家,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乌镇人。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等。 3、什么是象征手法?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区别:(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4、“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5、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主宰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6、(教师补充)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大毡子(zhān) 开垦(kěn) 外壳(qiào) 主宰(zǎi) 坦荡如砥(dǐ) 潜滋暗长(qián) 无边无垠(yín) 秀颀(qí) 诸如(zhū) 倦怠(dài) 婆娑(suō) 恹恹欲睡(yān) 丫枝(yā) 晕圈(yùn) 虬枝(qiú) 参天(cān) 初融(róng) 7、(教师补充)解释下列词语 (1)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2)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3)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4)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5)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6)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7)捕木: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 (8)秀颀:美而高。颀,高。 在学生掌握字词读音后,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其中几个字词连词成段,进行口头表达练习,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8、学生迅速默读全文,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8--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找出文中描写黄土高原的优美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黄土高原的。然后思考: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总体印象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4、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恹恹欲睡。 5、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6、学生默读第二部分内容,想像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体会作者为什么在见到白杨树时会“惊奇地叫了一声”。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第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火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人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分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那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解释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①、旁逸斜出:( ) _ ②、晕圈:( ) _ ③、不折不挠:( ) _ ④、参天:( ) _ 2、本段中第一句与后四句的关系是 _____。 3、本段后四句是写白杨树的 ______,它们的结构关系是 ________。 4、从表达方式看,将该段分为两层,并归纳段意。 5、前半部分表达方式是 _____,后半部分是 ______。 6、这一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_____。 7、这一段文字的描写顺序是由 ____到 ___。 8、这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___。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参考答案: 1、略 2、总分 3、外形、并列 4、……淡青色。这是…… ①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它的外形不平凡。②揭示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不平凡。 5、描写 议论 6、第一句 7、外表 本质 8、拟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时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描写白杨树的内容。 2、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三、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记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 (1)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 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 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人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四、学习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高声齐读课文第五部分。 2、学生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教师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然后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五、学生速读全文 1、思考: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这篇文章运用的是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2、总结全文,了解本文的写作线索。 明确: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六、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默写 1、描写白杨树赖以生长的环境美的语句: 。 2、描写白杨树自身形象美的语句: 。 3、描写白杨树内在神美的语句: 。 二、读下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这时如果不是 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1、在括号里注音,波浪线的两词,按顺序应解释为 __和 __ _。 2、这里的“黄”指 ___“绿”指 ____。“并肩”修饰 _____。 3、在“并肩”前面应慎哪词 ,和它形、义相近的还有 ___和 ___等等。 4、“你会忘记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的原因是 ______,整段文字写高原景色是为白杨树作 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练习题 白杨图①。 北方有佳树,挺立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柟枋②伍,甘居榆枣③俦。 丹青标风骨,誓与子同仇。 (注①1941年茅盾《白杨礼赞》发表后,一位画家根据《白杨礼赞》的题意,画了一幅白杨图。茅盾看后,觉得礼赞白杨之情似乎意犹未尽,于是又写下这首格律诗。②柟枋:贵重,粗大的木材,诗中意与文中楠木相同。③榆枣:原指榆枣树,诗中意与“柟枋”相对,与文中白杨树同意。) 1、这首诗和《白杨礼赞》表达的主题一样吗?为什么? 2、找出跟《白杨礼赞》一样描写白杨树特征的语句。 3、这首诗和《白杨礼赞》一样,都用了象征,请各举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参考答案: (一)略 (二)1、垠(yín) 砥(dǐ) 支配 平坦得像磨刀石 2、黄土高原 田野麦浪 连峰 3、宛若 好像 宛如 4、高原既广阔又平坦 陪衬 (三)1、主题基本一样。诗中感情更深沉、强烈 课后四句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贵族化柟枋厌恶对榆枣高度赞扬,而且更加明确地表达了作者向往革命圣地延安,志愿与北方军民同仇敌汽、共同抗击日寇的感情。 2、“挺立为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3、略 附:教后感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