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案在线语文九年级语文教案
   第5课故乡(苏教版九年级上)      ★★★ 【字体: 】  
第5课故乡(苏教版九年级上)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2:28:40   点击数:[]    

第5课故乡
教学内容
  小说以“我”回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描写了旧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遇与精神病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2.学习本文用生动的肖像描写和对比方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写法。3.了解本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2.揣摩抒情意味的语言特色,背诵积累精妙的描写段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作者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2.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学习本文用生动的肖像描写和对比方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写法。
2.了解本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方法。
3.理解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难点   
1.以中心事件为线索结构文章。
2.最后三个自然段的深刻含义。 
    ◇教学突破
    1.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对比朗读。
    2.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闰土从少年到中年、杨二嫂从青年到老年,肖像、语言、行为、思想、性格诸方面的深刻巨大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社会根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课前查阅相关资料。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毒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2.在预习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结合创作背景,导入新课。    1.结合作者介绍进入新课。
2.设置问题,讨论第一部分。    2.讨论交流,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3.指导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3.讨论交流,学习第二三部分
一、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鲁迅是我
  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于 1921年的一
  篇小说《故乡》。    ,
2.板书课题并讲解:“故乡”这一题目,
  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
  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
1.回忆以前学过的鲁迅的课文,想象
  鲁迅笔下的故乡是什么样子。
2.听教师讲解。

  的场所和环境。
3.提问: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同
  学们知道是什么?提示:对于一般人
  来说,故乡总是美好的,亲切的,值得
  怀念的。但是在“我”眼中“故乡”却
  不同。
4.给予鼓励。然后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点名让两三位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3.浏览课文,思考教师提问。明确:
  “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
  条,让我感到悲凉、生疏,令“我”寒
  噤。
4.被点到的学生复述故事,其他学生
  听复述,然后补充。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讲解:小说按时间顺序,写了“我”回
  故乡搬家的所见所闻。请同学们以
  “我”回故乡——“我”在故乡——
  “我”离故乡为线索,将课文分成三
  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提问:第三自然段只有一个句子。这
  个句子的结构形式有什么特点?应该
  怎样理解它的含义?联系上下文,这
  个句子起什么作用?提示:由于故乡
  的荒凉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
  疑,但又的确是自己的故乡,对怀疑加
  以否定,这不仅反映了“我”复杂的思
  绪和沉重的心情,也为下文故乡的对
  比作了铺垫和暗示。
1.浏览课文,讨论交流。明确:第一部
  分(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
  去)写故乡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
  悲凉的心情,交代“我”回故乡的目
  的;第二部分(“第二日清晨我到了
  我家的门口了”到“已经一扫而空
  了。”)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
  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
  插入对杨二嫂的描写,作为衬托;第
  三部分(“我们的船向前走……”到
  全文结尾)写“我”离开故乡的心情
  和感受。
2.思考问题。分析、明确:这个句子采
  用了否定形式的疑问语气这种结
  构。“这不是”是否定,句末加问号
  再否定,是否定之否定。
 
3.补充讲解:在文章结构上,它承上启
  下,转换自然。提问:第四段开头写
  道“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
  的故乡好得多了。”按照一般写法,
  下文应该写故乡“好”在哪里。可是
  下面却用“但”字一转,说故乡的“美
  丽”、“佳处”“却又没有影象,没有言
  辞了”这是为什么?提示:这要联系
  全文来看。后面写记忆中的故乡,
  只是少年时代的“我”眼中的故乡,
  “时时记起的”也只是少年眼中故乡
  的局部的“神异的图画”,没有也不
  可能要求一个少年对故乡的全貌进
  行整体的深刻的概述。由于他的注
  意力集中在闰土身上,因而他“时时
  记起的”只能是闰土与他所到之处。
  同时在这二十余年里,中国始终处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之下,故乡不会有什么令人难忘的
  美好记忆。
4.给3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这部分
  课文。巡视课堂。
3.展开讨论,最后明确:故乡如此的荒
  凉又与少年时代的记忆产生了很大
  的矛盾,“我”刚刚回到故乡,在未了
  解到原因之前,就只能从自身的角
  度加以解释了——“本没有什么好
  心绪”。这样在结构上自然地转入
  下文,点出此次回故乡的目的。
4.自读课文第一部分,还有其他疑问
  提出来讨论交流。

三、学习课文二、三部分(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讲解提示: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
  主要采用了对比的写法。指导学生
  找出描写闰土的段落,对比人物前
  后的变化。
1.找出这些句子:“非常难。第六个孩
  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
  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
  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
  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
  不去卖,又只能烂掉……”“多子、饥
  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
  一个木偶人了。”等等。

2.鼓励学生:同学们找得非常好。让
  学生对比思考:为什么闰土变成“木
  偶人”了呢?
3.提问:对杨二嫂这个人物,我们应怎
  样认识?在文中杨二嫂起什么作
  用?指导学生找出描写杨二嫂的语
  句,并概括。提示:在小说中,杨二
  嫂是作为陪衬人物出现的,杨二嫂
  的尖刻、自私衬托了闰土的憨厚朴
  实。
4.提问:这一部分写了“我”和宏儿的
  几句对话,作用是什么?让学生思
  考并讨论,引导学生找出答案。
5.继续讲解:“我”这次回故乡,已经感
  到与闰土的隔膜,那么宏儿与水生
  的将来会是怎样的情景?这就使
  “我”本来不平静的心情更加思绪万
  千,从而引出下文“我”对“新的生
  活”的议论和企盼。
5.提问:小说最后三个自然段是以议
论为主的议论段。这三段议论的中
心是什么?和小说主题有什么关
系?引导学生概括归纳。
2.讨论交流。明确:多子、饥荒、苛税、
  兵匪、官绅苦得他像一个木偶。
3.找出:“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
  仃的圆规”;“……慢慢向外走,顺便
  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
  出去了。”概括出:尖刻、能说会道、
  令人可鄙;顺手牵羊,明索暗偷。
4.思考讨论。明确:这几句对话反映
  出宏儿的天真和对水生友情的留
  恋。
5.听教师讲解并积极思考。
  
 6.思考问题。明确:小说中的“我”既
  对新的生活充满信心,又不能明确
  解释“新的生活”的含义,但他意识
  到,只要大多数人都向往和追求新
  的生活,敢于走向新生活之路,那么
  新的生活是能到来的。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出重要语耐,讨论交流。    1.讨论交流,分析课文重要语句。

2.小结并布置练习。            2.完成课后练习。

   

一、组织学生继续讨论交流(约    分钟)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小说的
  内容,分析了人物形象。但是,作品
  中还有一些语句需要认真分析、思
  考,才能深入把握小说的主题。提
  问:“远近横着几个萧萦的荒村,没
  有一些活气”。这一句中,为什么用
  “横着”?用了“荒村”为什么还要用
  “萧索”?把“活气”改为“生气”行不
  行?指导学生讨论。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并适当补
  充。提问:“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
  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
  主的原因。”景物的描写怎么能成为
  “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提示:这
  里,我们不能把它当作一般的判断
  句来理解,而是要联系上文理解。
3.提问:小说为什么要用许多篇幅写
  少年闰土的“许多新鲜事”?这和全
  文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指导学生
1.讨论交流,最后得出:“横着”是不整
  齐、不规则Ij地放着的意思,有一种
  “被遗弃”的动感;“萧索”是形容词,
  突出了悲凉的气氛,“荒”字描绘出
  村落的凋蔽和沉寂,这里都是写
  “我”看到家乡的感觉。一动一静,
  动静结合,写得具体而形象。这样
  的荒村,自然没有活泼的生活气息,
  有的只是死气沉沉。“生气”指旺盛
  的生命力,用在这里不确切。
2.讨论并明确:这个描写是要突出一
  种气氛、一种心情。“我”要永离故
  乡,永离老屋了,心情的凄楚可想而
  知,况且“我”是那样的怀念故乡。
  这种心情与上文“心禁不住悲凉起
  来了”“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正是协
  调一致的。
3.讨论明确:正因为这位小英雄的形
  象和他讲述的许多希奇事深深印在
  “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难以忘
  从两方面考虑。第一,这些叙述和描
  写,不仅说明少年闰土的见多识广,
  而且反映了这位小英雄一言一行都
  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之情。这与后面
  写他在现实的沉重压迫下喘不过气
  来,而把生活寄托在神灵身上,变得
  迟钝麻木恰成鲜明的对照。第二,正
  因为“我”从闰土那里知道了许多希
  奇事,所以“我”与闰土的深厚友谊是
  建立在“我”对闰土无比敬佩的基础
  之上的。这个基础一旦消失,小英雄
  变为“木偶人”时,“我”才深切感受到
  帝国主义和封建意识给旧中国劳动
  人民造成的心灵上的创伤,才深切地
  认识到我们之间隔着的厚障壁了。
4.提问:“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
  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
  迫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对这句话
  应怎样正确理解?指导学生讨论交
  流。
   5.提问:“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
  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
  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
  路。”对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指导
  学生讨论交流。
  怀,所以在小说的结尾,美丽的景象
  又重现在眼前,从而使我的心底升起
  对未来的朦胧的希望。这两点正是
  全文内容的核心,是小说的主题所
  在。   
 4.讨论明确:这句话反映“我”一方面
  有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
  也感到希望的茫远。因为任何作家
  都麦世界观的制限:当时共产党还
  没成立,鲁迅并没找到解决中国问题
  的具体的“路”,因而“我”对路的憧憬 憬
  不免朦胧。 
5.讨论明确:这段话强调了实践的意义。空有希望不去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无的。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过经过努力才能实
  现,这个比喻,表达了“我”追求新生
活的坚定信念。
 

二、总结全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小结:《故乡》以“我”回故乡的见闻
  感受为线索,描写旧中国农民的生
  活遭遇和精神病痛,抒发了作者对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问相互隔膜的
  深沉的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
  求人生新路的执着精神。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结合教师小结,回忆讨论过的问题。
2.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课文中
  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进而加深对小
  说主题思想的理解。

本课总结

    《故乡》是一篇取材于作者亲身经历的小说。通过本文学习,学生了解了旧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遇与精神病痛。小说抒情性很浓,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而产生的深深忧虑,同时对鲁迅小说的语言风格和作品深刻的内涵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第5课故  乡

  闰土:小英雄,活泼,勇敢(儿时)木偶人,迟钝,麻木(现在)

  杨二嫂:豆腐西施刁蛮,自私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课文篇幅比较长,难度比较大。对于课文中的难点不必一一解决,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重点问题,其余的可让学生合作探究。关于本文的主题是一个难点,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把握,特别是课文最后关于“路”的议论,是分析课文主旨的关键。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讨论。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给加点字注音。   

    模糊(    )    缝隙(    )    禁不住(    )    鄙夷(    )

    阴晦(    )    亲戚(    )    鹁鸪(    )    颧骨(    )

  2.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阴晦(,  )

    A、夜晚B、夏历每月末一天c、昏暗

    ②素不知道(  )

    A、本色B、平素、向来c、事物的基本部分D、白色的

  3.填空  

    ①《故乡》选自鲁迅的小说集________。

    ②《故乡》以________为线索,通过________的变化,描绘了________

  ,揭示了________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愿望。

  4.下列各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A、两手搭在髌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

    B、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    )

    c、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

    D、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

  5.说说下列句中省略号的作用。

    A、“我们沙地里,潮汛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B、“啊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

    c、“种出的东西,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答案与提示:

  1.略

  2.①D②C

  3.①《呐喊》②“我”的见闻和感受;故乡二十年前后;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条的景象;广大农民生活困苦;对现实不满,追求新生活的迫切。   

  4.A、比喻B、借代C、比喻D、借代   

  5.A、话犹未尽,显示少年闰土活泼,经验丰富B、中年闰土迟钝、麻木,说话谦恭

而又含糊。c、欲言又止,表现中年闰土生活悲苦,倒不尽的苦水。

  个性练习设计

  阅读课文倒数第三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对文中的“路”有四种理解,你同意哪一种(    )

    A.地上的路

    B.人生的路

    c.既是地上的路,也是人生的路

    D.我自己的另一条路

    2.3个“辛苦”的不同含义是________。

    3.“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的生活指(    )

    A.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

    B.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   

    c.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D.以上三种都不是,新的,遥远而渺茫的生活

    4.这段所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答莱与提示;

    1.提示:本题重点考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路”既指“地上的路”,叉指“我所希望的闰土和水生们能有新的生活”,一种“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我’正在寻找但还未曾找到的一条实现新生活的道路”,也是“人生的路”。所以答案是c。

    2.“辛苦”的不同含义是奔波劳碌、辛勤劳动、挖空心思。

    3.D

    4.本段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议论。   

教学探讨与反思

    鲁迅的文章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深奥难懂,因此教学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不宜过多的对这些问题深入讲解,只要学生能理解大意即可。教学中重点是对两个主要人物进行分析,通过前后的对比,揭示出小说的主题思想。

补充资料

    1.关于《故乡》的背景及有关资料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12月初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1919年8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西直门内公用库八道湾ll号的住宅,于11月2l日迁入,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12月1日,鲁迅离开北京南返,于4日抵故乡绍兴.在家停留至当月24日,与同校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卖掉故宅后,鲁迅把家中什物“可送的送,可卖的卖”,都处理了,只把三只书箱寄存在五云门外张栏生家里。4月24日下午,鲁迅“以舟一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于29日回到北京。    ,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过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30,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憔悴,向鲁迅讲述了他的悲惨处境,引起鲁迅的深切同情。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的原形,塑造了闰土这个朴实的农民形象。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范进中举 教案示例一

  • 下一篇文章:人教版九年级上《沁园春·雪》教案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第5课故乡(苏教版九年级上)”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第5课故乡(苏教版九年级上)”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写作交际口语第六册第三单元
  • ››《伟大的悲剧》课例点评
  • ››第六册五课外国诗两首
  • ››一厘米
  • ››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示例
  • ››六册写作、口语交际单元一
  • ››九年级语文上册《敬业与乐业》教学...
  • ››社戏 教材教法
  • ››《故乡》教学设计2
  • ››23满井游记
  • ››第5课故乡(苏教版九年级上)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