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案在线语文九年级语文教案
   谈骨气      ★★★ 【字体: 】  
谈骨气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2:26:50   点击数:[]    

    2谈骨气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本文的论点及所运用的论据。

  2.了解本文侧重运用举典型事例论证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

  1.学会运用举例论证论点的方法。

  2.区别议论和记叙两种表达方式,理解议论文中的摆事实与记叙中的叙事的区别。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做有骨气的人。

    (四)美育渗透点    .

    感受中华民族优秀子孙一身浩然正气的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

    通读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编列课文结构提纲,思考本文的论点,所运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

    为加深认识,可深思考:我们当前应提倡什么样的骨气?怎样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学习本文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议论思路及摆事实论证的方法。

    2.难点:理解“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的观点,领会作者在摘引文天祥事例时,精心剪裁的意图。

    3.疑点:做错了事,不接受老师批评、教育,这是有骨气的表现吗?

    4.解决办法:“重点”可以让学生反复研读课文,教师设计发挥性问题来解决;“难点”和“疑点”宜通过教师的适当讲解,分析来完成。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读课文,编列结构提纲,理清文章的说理脉络。

  2.精读课文片断,分析理解列举典型事例论证论点的写法。

  3.畅谈:“怎样做一个有骨气的人?”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

    了解作者及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初知本文说理的脉络,掌握紧扣论点选取典型事例作论据的写法。

    (=)整体感知

    这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杂文家吴晗在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写作的一篇议论文。这篇热情洋溢的文章,精选古今典型事例,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号召人们保持中华民族的气节,发扬无产阶级骨气,克服困难,奋勇前进。这篇文章不仅在当时起到了鼓舞人们斗志的作用,至今天,对我们如何做人,也有一定的启发教育意义,另外,作为议论文,本文在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的运用上也是很值得学习的。

    (三)教学过程

    1.听录音范读课文。教师简介议论文“提出论点一论证论点一总结归纳”的结构特点,要求学生用耳用脑,在听读之后列提纲,理清说理的脉络,准确说出中心论点和结论,对论证论点部分,要求能说出列举了哪三个事例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2.投影下列思考题

    (1)比较标题“谈骨气”与中心论点的区别。(题目高度概括,提示了论述范围,看不出作者的见解;中心论点是题目的扩充,表明了作者的见解,由此展开论述。)

    (2)在“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一句中,能否将“坚定不移”和“当时”这两个词语去掉?为什么?(不能去掉,因为“坚定不移”就是对孟子三句话的概括,突出了“有骨气”在意志方面的特征;“当时”则扣住第3段中的“每个时代”,点明了骨气的社会性。)

    (3)本文是如何紧扣中心论点选取典型事例进行论证的?(本文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后,用孟子的兰句话对“有骨气”进行了解释,接着对应孟子的三句话作者选取了三个事例,用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决不投降元朝的事例论证“富贵不能淫”;用齐民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贫贱不能移”;用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的事例,论证“威武不能屈”。从而充分论证了中心论点。)

    (4)如何理解“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

    由于历史发展进程不同,骨气总是带有时代的局限、阶级的烙印的。封建时代的骨气往往同封建的道德观念相联系在一起,有骨气的爱国者往往具有忠君的思想,如文天祥的骨气,既表现了他不畏强暴、不甘屈辱、为民族利益而死的英雄气概,又表现了他对南宋小朝廷的忠心。

  (四)总结、扩展    ’

  本文写于我国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作者精选古今典型事例,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号召人民保持中华民族的气节,发扬无产阶级骨气,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五)布置作业

  背诵孟子的几句话,并理解它的含义。    。

  (六)板书设计

提出论点                    论证论点                          总结结论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富贵不能淫: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     发扬无产阶级骨气

                            贫贱不能移:穷人不食嗟来之食

                            威武不能屈:闻一多宁死不屈

 

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

    1.结合片断阅读分析,理解三个具体事例在选材和组材方面的特点。。  2.联系课文分析,领会议论文中摆事实和叙文中的叙事有什么不同。

    3.设计讨论题,加深对本文中心论点的理解。

    (二)整体感知

    运用典型事例论证中心论点,这一特点,我们在前一课时已有所了解,本节课我们将具体分析领会这一写作特色。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文章所选三个事例是怎样紧扣中心论点的?

  2.思考:第6节“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这句话该怎样理解?作者用文天祥的事例,你认为侧重证明哪一句话?

    第5段中,“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誓“为民族利益而死”,印证“威武不屈”;“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而不投降,印证“贫贱不能移”;元朝多次派人劝降,许之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印证“富贵不能淫”。、

    文天祥为了民族利益,失败被俘,有人劝降时,他丹心不变;拘囚地牢受尽折磨时,他忠贞不屈;元朝多次作以高官厚禄时,他坚决拒绝。他的事迹全面体现了孟子三句话的精神,但作者讲文天祥的事例侧重证明了孟子“富贵不能淫”这句话。

    3.讨论作者在文中只选取了三个事例,却极有说服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三个事例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i

    因为三例非常巧妙、典例,具有代表性:①三个事例恰好扣住孟子的三句话,按照这三句话的先后顺序来排列,逻辑性非常强。②从时问上分,三个事例中一个是春秋时期,一个是南宋,一个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时期。这样举例,紧扣了第3段的论述,证明了“我国

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表现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③三个事例中的人物,有丞相、平民百姓和知识分子,涉及面广,紧扣住中心论点的“我们中国人”这几个字。④三个事例都截取了三个历史人物在生死关头的突出表现,突出了他们的英雄气概。

    因为这三个事例分别同孟子的三句话相照应,作者是按孟子的三句话的顺序来安排三个事例的,所以没有按时代先后安排顺序。

  4.思考:议论文中摆事实论证,要叙述事件,你能结合本文谈谈,议论文的记叙与记叙文中记叙有什么区别吗?

    明确:议论文中叙事的摆事实,与记叙文中的目的、方式都不同。如本文列举了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穷人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宁死不屈,三个事例,叙事概括简明,是为证明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服务的,目的在“以理服人”。而一般叙事性文章,如《小橘灯》等,则是叙事具体生动,用以反映文章主题,目的在以事感人。再如,写文天祥事例时,作者对文天祥不作全面介绍,因为本文旨在阐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道理,所以作者只选用了文天祥“有骨气”方面的事迹作概括介绍,其他一概略去。

    5.辨析:做错了事,不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这是有骨气的表现吗?    ’

    (解析略)

    (四)总结、扩晨

    本文中心论点明确,作者分析说理层次清晰,举例典型,说服力强,使读者深受教益。

    为进一步达到教书育人目的,可以让学生畅谈:“我们今天怎样做有骨气的人?”

    (五)布置作业

    把“我们今天怎样做有骨气的人?”整理成文。

    (六)板书设计

               1.精心选择和安排事实论据。

    写作特色: 2.说理层次清晰,说服力强。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小学二年级上学期《蓝树叶》教案示例

  • 下一篇文章:解读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谈骨气”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谈骨气”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写作交际口语第六册第三单元
  • ››《伟大的悲剧》课例点评
  • ››第六册五课外国诗两首
  • ››一厘米
  • ››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示例
  • ››六册写作、口语交际单元一
  • ››九年级语文上册《敬业与乐业》教学...
  • ››社戏 教材教法
  • ››《故乡》教学设计2
  • ››23满井游记
  • ››谈骨气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