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案在线 → 语文 → 九年级语文教案 |
|
|||||
“友邦惊诧”论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2:21:44 点击数:[] ![]() |
|||||
教学目的 一、学习驳斥反动论点和论据的写法 二、掌握课文中反语和对比、排比、反复句及其作用,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气势。 三、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的愤恨,教育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坚决彻底的战斗精神。 教学设想 一、理清文章线索,明确其批驳的逻辑层次是:亮出靶子,逐点批驳,补录电文。 二、针对敌论层层批驳,既驳论点又驳论据是本文写作上的显著特点,学习时应注意体会。 三、本文语言犀利,爱憎分明,应通过朗读用心体会;复句中关联词的恰当使用,也是学习本文应该留意的。 教学时数: 两课时。 预习指导 一、复习议论文的有关知识,理清什么是论点、论据和论证。 二、朗读全文、了解全文大意,初步体会排比反复句的作用。 三、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理出文章结构层次。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朗读课文并理出全文思路,明确敌论及敌论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从题目看,鲁迅先生要批驳的是所谓“友邦惊诧”,可见题目上的引号是不能漏写的,它表明这四字是引文,“论”是评论。那么,这加了引号的“友邦惊诧”究竟是什么东西? 三、研习新课。 ㈠讨论:本文的敌论点和敌论据各是什么? 敌论点:“友邦人士……国将不国”。 敌论据:“捣毁机关……悉被破坏”。 ㈡作者是如何提出敌论点和敌论据的? 1.学生齐读课文第1段。思考:鲁迅先生一开始就写道:“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根据下文,作者认为略有知觉的人都知道一些什么? 2.根据课文的注释以及这一段的有关内容,请说说学生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去请愿的。 3.从历史背景看,学生运动是正义的运动。所以鲁迅先生说,这道理是“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里的“只要……就……”表示条件复句的关联词,在文中有什么含义? 4.当时,东北已经没有学生的安身之地。(齐读:“报上不是说过,……就抢毙吗?”)学生们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放下书包来请愿。在如此“可怜之至”的情况下请愿,其结果又是如何呢?齐读“不道……‘国将不国’了”,找出作者表示愤慨的关联词语。 5.再读“不道……”一句,体会这一复句中作者感情的层次关系。 6国民党政府的通电内容是不是课文里所述的这一部分?你能否在这段文字中找出有关词语加以证明? 7.一般驳论文的写法总是开门见山摆出敌论,而本文为什么先详细说明学生请愿的背景,最后才引出敌论呢? 四、练习。 1.驳论文的写作,要求把所驳的错误说法摆出来,然后加以批驳。这篇驳论的第1段,并不是仅仅摆出对方的反动观点。如果是,完全可以这样来写: 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国民党政府在十二月十八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的文里,还给学生加上许多罪名,而且指出结果,说“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鲁迅不是这样写的。请你对照原文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不好,原文的写法好在哪儿? 2.找出课文中运用反语、排比反复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驳敌论点、论据的写法,体会反语和排比反复句的作用。 一、研习新课。 讨论:作者是如何批驳敌论点的? 讨论后归纳 (一)分析2——4节 1.齐读2-4节思考: ⑴.段首作者所说的“好个‘友邦人士!’”这句话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⑵.在对照事实进行批驳后,作者为什么不简单反复“好个‘友邦人士’”,而要加上国民党政府”这五个字作定语,深意在哪里? ⑶.鲁迅先生是绝对不会相信国民党血口喷人所列举的学生的罪状的,既然如此,第4段的开首为什么要说“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罢”这样一句?朗读这一段,找出这一段的关联词语。 这一层用事实作论据,通过对比分析,揭露并谴责了“友邦惊诧”的反动和虚伪。 ㈡齐读第5至7段,讨论: ⑴国府认为学生爱国请愿,要求收复失地,会“长此以往,国将不国”,那么,怎样的做法才会使国家像一个国家呢?作者对此作了精采的推理。齐读:“好像……一样。” 提示:很显然,接照他们的逻辑推论出来的结论,是十分荒谬的。 ⑵.请注意,这一段共用了十个“国”字,为什么唯独“永远‘国’下去一样”的“国”字要加上引号? 提示:这里是正话反说,即“亡国”之意。 ⑶.齐读第5段,体会这一段话中的排比反复句在反驳中的作用。 ⑷.“友邦人士”与国民党政府主奴关系究竟到了哪种地步?文章在第6段作了专门揭露。齐读这一段,然后体会。 ⑸.齐读第7段。在前几段已经将反动谬论驳斥得体无完肤之后,这一段有什么作用? 这是批驳的第二层,先指出“国将不国”的可笑,进而揭露他们叵测的居心。 ㈢文章至此,敌论已被驳倒,已取得驳斥的胜利,既然如此,再写第8段又有什么作用? ⑴.齐读结尾段 ⑵讨论这样的结尾有何作用? 二、小结全文,练习巩固。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