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案在线语文八年级语文教案
   桃 花 源 记2      ★★★ 【字体: 】  
桃 花 源 记2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0:58:52   点击数:[]    

教学目的:
1、 了解本文的叙事线索,学习其曲折回环、悬念迭起的写作特点。
2、 正确评价《桃花源记》的社会意义。
教学重(难)点:
1、 本文的叙事线索。
2、 曲折回环、悬念迭起的写作特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内容:
过程:
一、导语。
大家一定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谁能解释一下?(对,比喻与外界隔绝的幽静美好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它出自什么文章呢?(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世外桃源”的“桃源”就是现在我们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的一个重要游览胜地。那儿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你一定会更加向往,很想去“世外桃源”走一遭吧。
二、简介作者与本文写作背景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生于东晋末年,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博学能文。但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愤然辞官回乡,从此过着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疾病一起折磨着他,63岁过世。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大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交往而不愿和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有57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社会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桃花源诗》。

三、放录音带,听课文朗读带。
四、学生自读课文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豁(huò)然         俨(yǎn)然       阡陌(qiān  mò)   垂髫(tiáo)
要同“邀”(yāo)      诣(yì)          骥(jì)            遂(sùi)

五、学生联系以往所学知识和书下注释,疏通词句。
1、 学生自己翻译课文。
2、 教师逐句指名学生翻译。
3、 教师归纳。

六、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
七、布置作业:翻译课文(笔译)一遍,熟读课文。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总结重要文言词句的用法;
            分析课文结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垂髫      诣     豁然    骥     俨然    阡陌     遂    邑人     缤纷

二、总结文言词句的用法。
1、 注意文中文言词句的意思。
 (1)、缘溪行           缘:沿        行:指船行。
 (2)、忽逢桃花林       忽:说明是偶然的;     逢:遇见
 (3)、才通人           才:仅。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东西)、
 (5)、阡陌交通         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交错相通
 (6)、怡然自乐           :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7)、具答之           具:通“俱”,全、都。
 (8)、率妻子           妻子:妻子、儿女。
 (9)、此中人语云       语:yù   ,告诉。
 (10)、处处志之        志:同     ,做标记。
 (11)、诣太守          诣:到……去。
 (12)、未果,寻病终    未果:没有实现。       寻:不久。

2、 注意文中几个古今异义的词。
             古义:交错相通。   (两个词)
(1)、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一个词)

             古义:妻子和儿女。  (两个词)
(2)、妻子
             今义:男方的配偶。  (一个词)

             古义:不要说,不用说。(两个词)
(3)、无论
             今义:连词           (一个词)

             古义:像这样         (两个词)
(4)、如此
             今义:如此,这样     (一个词)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一个词)
(5)、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一个词)

三、学生课堂练习:完成P119第二题。
四、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抄写课文,熟读课文。


第  三  课  时
内容:
过程:
一、学生齐读课文,明确课文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渔人捕渔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2~3段):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发展
第三部分(4~5段):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讨桃源未果的情形。(结局和尾声)
二、分析第一部分:
提问: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点神秘色彩,暗示将出现“奇境”给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出现作了铺垫。

三、分析第二部分。
1、 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2、 提问: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景象的?
明确:“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 提问: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明确: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源这个地方,扰乱和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定生活。

四、分析第三部分
提问: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是什么?
明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五、课堂讨论:P120第四题。

六、学生背诵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曲折、悬念。

七、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桃    花    源     记
                                                  
陶渊明
               中无杂树
发现桃花源     芳草鲜美                              (开端)   
落英缤纷
          良田美池桑竹
  所见                        
进入桃花源             怡然自乐                      (发展
  所闻:  避秦时乱,来此绝境。
  所历: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离开、再访桃花源          遂迷、  不复得路          (结局和尾声)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盘古开天辟地》教案设计

  • 下一篇文章:《莲香四溢──莲文化的魅力》教学设计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桃 花 源 记2”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桃 花 源 记2”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九...
  • ››《背影》教学设计5
  •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1
  •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五...
  • ››《乡愁诗两首》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6
  •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8
  • ››《背影》公开课教案
  • ››马说
  • ››9、纪念白求恩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 ››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示例
  • ››桃花源记
  • ››桃花心木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