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案在线 → 语文 → 八年级语文教案 |
|
|||||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10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0:36:41 点击数:[] ![]() |
|||||
17、奇妙的克隆 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重点:理清“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说明顺序,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 难点:对文章结尾一段话的理解。 课时:两课 教 学 思 路 与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设 计 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二、导入新课 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帕瓦罗蒂;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三、整体感知后研读课文: 1、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一)克隆的含义 2、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3、明确“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 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叫克隆。 (2)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引用)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5、探究:(1)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2)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二)克隆的科研成果 1、分组自学(出示幻灯片) 自学要求: (1)自学“克隆鲫鱼出世前后”部分; (2)将文中的说明内容、说明方法等知识依照一定的顺序设计成表格,反映“克隆的科研成果”; (3)各组派一名代表作简单的解说; (4)提出需要和大家讨论的问题。 2、克隆的成果展示: (1)、中国科学院克隆试验:1979年春,克隆鲫鱼(举例子、列数字)(鱼类) (2)、英国克隆试验:1960-1962年,克隆爪蟾 (两栖类) 中国童第周:1978年,黑斑蛙 中国科学家异种鱼研究:人工克隆新鱼种——鲤鲫鱼(作比较) (3)、美国和瑞士试验:克隆鼠 (哺乳类) 3、组织学生讨论说明的顺序。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克隆试验”按两条线索说明: 一是从中国的写到外国的,突出我国科学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贡献; 二是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从鱼类、两栖类再到哺乳类。 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另外,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体现 “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为下文克隆羊的诞生作铺垫。 四、小结上述内容 本节课配套习题设计: 1、生字词抄写 2、查找关于克隆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回忆上节课的内容,介绍了克隆的含义及克隆的试验。科学总是不断进步的,克隆技术当然也有发展,今天一起来了解 “多利”的诞生过程,想想看克隆究竟带给我们了什么。 二、学习第三、四部分 1、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介绍多利的诞生过程,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文章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 文中有标志性词语可供分析,如“‘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先给……与此同时……手术完成后……然后……到去年七月……‘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 一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 二是它既可能是人类的福音,也可能成为人类的凶兆。 3、克隆技术到底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作者又是从几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明确:课文主要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 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 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4.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科学进步会给人类带来许多新的技术,比如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人类如果熟练地掌握了克隆技术,克隆人体器官,可以是某个器官坏死的人因替换了新的器官而免受许多痛苦,这就是给人类带来的“喜”。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其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起许多有关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如用克隆技术来克隆人就违背了人类生命的伦理,以此大多数人就对此持反对意见,这就是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悲”的一面。 三、辩论赛 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 辩论的要求: 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而且科学造福人类和殃及人类的速度、程度在同步增长,如核的发现和利用; 四、推敲语言 思考:从课文中我们能看出科学家怎样的态度和精神?找出能表现这些的语句。 (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 (3)……依靠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精确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 (4)经过几百次黑灰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5)经过247次失败以后,他们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6)……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吸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绵羊”的卵细胞中。……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 我们从中体会到科学家的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我们要汲取营养。 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科海泛游靠的是渊博的科学知识,精湛的科学技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科学精神。 六、作业设计: 2、练笔:“假如我被克隆” 倘若将来真有那么一天,你被克隆了!请尽量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你被克隆的历程以及被克隆后的生活,并以此为话题,说说你的感受。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