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伤仲永
教学目的 1. 朗读、翻译课文。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目标1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假如你是天才儿童的话,你会怎样利用你的才能呢?(学生自由谈论),现在我们一起看看方仲永究竟是一个怎样得人? 三.学生参照注释简介作家作品 1、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教师进行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良传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四、朗读、翻译课文。 1、朗读课文。(目标1) 2.请学生翻译课文。(可一人一句,要讲清重点词语) 补充课文注释:(目标2) "世隶耕"隶:属于。 "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父异焉"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即书诗四句"书:动词,写。 "并自为其名"自:自己。为:动词,题上。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从。是:这。就:完成。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 "或以钱币丐之"或:有的人。 "父利其然也"利:动员的以动用法,以……为利。然:这样。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 "贤手材人远矣"贤:比……好,优秀。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 "且为众人"且:况且。 "固众人"固:本来。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四、理解文章内容及思想。 1、教师提问:访归纳文章的段意。(目标3) 学生小组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写方仲永才华初露时的情形。 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终于成为普通人。 第三段:议论虽有先天的聪明,但后天的学习更重要。 1、 投影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 (1):文章第一段介绍方仲永的家世和"生五年未尝识书具"的目的是什么? (2)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最终成为普通人的原因是什么? (3)第三段议论写作者的观点。清简要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4)请把本文与《孙权劝学》相比较,说说你的人才观。 3、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而像目蒙这样大字不识几个的武将,通过学习,也具有了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四、小结并进行思想教育。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我们学生应该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 五、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一、二、三。 B、把文章翻译成现代文, C、写一篇读后感。 六说课精要:通过设计对比阅读,学生能对文章 的思想内涵更加了解。 七、教学后记: 练习课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练习 (-)解释了列加点的丰。 A世隶耕() B.未尝识书具() C.即书诗四句()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E.或以钱币乞之()() F从先人还家() G贤于材人远矣()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A忽啼求之()B.借旁近与之() C.邑人奇之()D.或以钱币丐之() (三)翻译下列文有句子。 1.稍稍宾客其父。 2.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三、说课精要:通过练习,学生对知识得到进一步掌握。 四、教学后记:
<-- #EndEditable -->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