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案在线 → 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 |
|
|||||||||||||||||
21、《梦溪笔谈》二则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4 23:44:35 点击数:[] ![]() |
|||||||||||||||||
21、《梦溪笔谈》二则 ——以虫治虫 一、 对本课教学的认识: 《梦溪笔谈》二则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 (上册)的二十一课。它是第五单元——“关注科学”中的唯一一篇文言文。 在设计教学时,最使我头疼的问题就是如何体现这篇文言文与整个单元主题的关系。我认为这一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科学家们坚持不懈、矢志探索的精神;使学生感受到科技发展的脉动,关注科学,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引导他们观察生活、抓住灵感的闪光。这样的科学精神是会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就着重注意体现了这一点。另外,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因此文言文的相关知识也不能丢,文章中的重点实词及虚词仍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语言也很有特色,体现了简洁、平实的语言特点。 二、 教学思路设计 《梦溪笔谈》二则,我设计了两课时,一课时解决一个文段。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以虫治虫”。在这一课时的设计中重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以及对学生思路的拓展。 1.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科学发展的先进水平并由此引出学生对《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的兴趣,简介作家、作品,营造科技氛围。 2.梳理文意。通过学生小组学习和小组间的提问,掌握实词词义、虚词不同 用法,复习以前学习过的文言虚词。 3.感受文章语言特点。通过教师提示的要素: 虫害发生的时间: 虫害发生的季节: 虫害发生的范围: 解决虫害的经过: 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要求在概括时包涵着四个要素。教师给出大量运用想象的文段,请学生进行比较,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明确介绍科技发现的小文章应尽量使用简洁平实的语言。 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后,进行写作训练。利用投影展示关于“以虫治虫” 的图片,学生学习课文语言进行描述。个人写完后小组交流,每小组推举出最好的一个进行班级交流。 这样学生在获得初步感受的同时,落实到了写作上,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这比教师枯燥的讲授更易于学生接受,与整个单元的教学任务联系起来。 4.拓展思路。教师利用“以虫治虫”的图片和生活中利用生物技术的例子,引导学生由课文内容本身联系学习过的科学知识,体会自己身边的科学现象。学生们通过拓展思路,了解到科学不是神秘的。在我们身边就存在着许多科学现象。这不仅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也激发他们的信心,日后也成为改变世界的人。学生很明确的认识到,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有坚实的基础,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有奉献一生的准备。 《梦溪笔谈》二则教案设计 ——以虫治虫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感受我国古代科技,增强学生对科学技 术发展的兴趣。了解身边的科技发展情况,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在班级中形成浓厚的科学氛围。 2.能力:欣赏课文简练的语言风格。学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简短的科技 片断。通过教学,全班达到熟练朗读。 3.知识: ①联系课文的背景,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②掌握课文中重点字字音,如:“蝎”、“喙”、“钳”、“穰”、“傍”等; ③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如:“岁”、“穰”等。通过教学,全班90%以上的学生能熟练掌握词义。 ④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如:“之”、“其”、“以”等。通过与已学过的课文进行比较,全班80%同学能进行区分并正确运用。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的3②③④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的3③④ 教学思路设计: 通过小组学习,学生自主地探讨课文内容,掌握文意及语言特点。了解生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以提问、投影进行引导、串联。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