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案在线 → 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 |
|
|||||
语文第一册短文两篇教学辅导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4 23:28:03 点击数:[] ![]() |
|||||
1 短文两篇 《金黄的大斗笠》似一篇散文诗。它描绘一幅风雨图,图画中贮满生活的欢乐、纯真的童心。在这些描写中显示出姐姐和弟弟的手足之情。课文在描写风雨中把故事点出来,记人记事只是轻轻点染,让读者发挥联想,把故事连起来想。 这篇作品写了三个风雨镜头。第一个:风小,雨稀;第二个:风疾,雨急;第三个:风雨交加。写第三个镜头时,连说“风来啦!雨来啦!”表达上与前两个镜头有所不同,在于加强语气,渲染氛围。在写了三个风雨镜头之后,这篇作品写了在金黄的大斗笠下,姐姐、弟弟欢乐的形象,他们的笑语。概括来说,大斗笠遮着一个温馨的春天。最后写斗笠的外观,雨后天晴的氛围,构成一幅美丽的充满勃勃生机的远景图。 这篇写景散文,充满诗情画意。要从画面中看故事,领悟姐弟俩天真活泼的可爱形象及其手足情义。 这篇作品的不少地方用拟人手法。例如,“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生动形象。课文不少地方用了比喻。例如,文章最后用“大蘑菇”比喻斗笠,形象、贴切。 《散步》写家庭生活,没有铺开来写,只选取了“散步”这生活的一角。写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也没有铺开来写,只写了几个细节,然而写得深沉动人。 课文一开头就点题:全家人一起散步;然后分六个层次来写。①缘由。第二、三段,写母亲。“我”是个孝子,从小听话,现在母亲很信任“我”。②过渡。第四段,写新绿、嫩芽、冬水:春天的气息,生命在召唤。写景饶有诗意。③入题。第五段,儿子说,“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儿子天真可爱,聪明智慧,话里充满生活情趣。④波澜。第六段,写祖孙三代人的心理活动:着重写“我”,祖、孙一笔带过。⑤一波又起。第七段,“我”爱幼,更尊老;母亲听从儿子,更爱孙子。一家人相互体谅,生活和谐。⑥收拢,作结。最后一段,写人到中年,肩负承前启后的责任,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这篇散文,就表现家庭成员间的真挚感情来说,与《背影》比较相似。但是,由于时代不同,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欢愉、深沉的,《背影》却是悲凉、沉郁的。 关于练习 一、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把握课文的基调,注意语音的轻重、语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要在朗读中增强感受,帮助记忆。 略。 二、《金黄的大斗笠》用三个镜头表现风雨的变化。试根据下列提示,从课文中找出这三个镜头来,指出它们的起讫。 第一个镜头:风小,雨稀。 第二个镜头:风疾,雨急。 第三个镜头:风雨交加。 本题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第一个镜头:从“风来啦!庄稼的叶子翻过背”到“似乎能数得清”。 第二个镜头:从“风来啦!它抱住每一棵它遇到的树”到“光着脚丫跑得噼里啪啦的”。第三个镜头:从“风来啦!雨来啦”到“看看下面遮着什么”。 三、领悟下列句子表现的情意。 1.──姐姐,你怎么知道雨来啦? 2.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道练习旨在帮助学生领会课文中一些优美、深刻的句子所蕴含的情意。 1.写出姐姐聪慧,识风雨,写得含蓄,有情致。又写出弟弟的天真,可爱。最后写出姐弟的友爱之情。 2.写出作者的使命感。 四、△把下边这篇文章同《散步》比较,看看它们蕴含的道理有什么不同。 送小龟回家 杨进 一把花伞下,拥挤着我、妻、五岁的儿子,还有一只小龟。这是一个温情的世界。 小雨把夜色洗得淡淡。街上,流动着七色伞。 儿子在我怀中,小龟在儿子怀中,而妻,则依偎在我身旁。 那只小龟原是妻从市场买给儿子玩的。那天,儿子很惊奇很高兴地和小龟做了一天的游戏,可小龟不吃也不喝。晚上,儿子担心地问我:“小龟不吃饭,饿吗?”我想了想回答:“小龟大概想念爸爸妈妈了。”儿子听我这么说,想了想便央求我和妈妈带着小龟去找它的爸爸妈妈。 于是, 我们一家三口在这秋雨纷纷的夜晚,带着小龟,来到了城西的河边。 到了。我们站在河岸。妻在夜色中很妩媚,儿子很庄严。河水无语,秋雨在微风中飞舞吟唱。河上,几条捞沙的木船上亮着灯,那跳动的火焰映出几条汉子粗犷的脸。他们在喝酒哩。一只水鸟很孤独地在水面扇动着翅膀。 “小龟的家在河里吗?”儿子认真地问我。 我弯下腰对儿子说:“是的。小龟的爸爸妈妈就住在河里。” 儿子这才小心翼翼地把小龟放在河边,轻轻向前一推:“小龟回家吧。” 小龟缩着头一动也不动。我们耐心地等着。小龟终于伸出了脑袋,潇洒地摇摇头,像是向我们致谢,又像是向我们道别。水面出现一圈美丽的涟漪,小龟潜入水中,走了,永远地走了。 儿子很兴奋的拥入我的怀抱,又拥入妻的怀抱,欢呼:“小龟找到爸爸妈妈啦” 我和妻相视一笑。我们给儿子编了一个多么动人的童话啊! 我突然感动得要流泪。 而妻,真的流泪了。 《散步》写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流露出对生活的使命感,强调的是一种理解和体谅精神。《送小龟回家》充满童话色彩,父母陪同儿子送小龟回家,寄寓着不能人为地制造骨肉分离的思想,有一种思家、团聚之情。 教学建议 一、要注重朗读。《金黄的大斗笠》一文,主要通过朗读,从图画中看故事,感悟姐弟俩天真活泼的可爱形象及其情义。《散步》一文,从朗读中,体会祖孙三代人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 二、对含意深刻的句子,优美精彩的句子,要引导学生着重体会。《散步》一文中,“我”对于生活的使命感,是个难点,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要适当加以点拨。 三、本课不必进行分段、归纳段意等等,着重引导学生整体感悟全文,进入作品意境,受到感染熏陶,对课文中一些精彩优美的句子有所体悟,即达到目的。 四、可以设计一些课件,配合学生的朗读。 有关资料 《散步》的写作契机 莫怀戚 《散步》写于1985年;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情色彩,因我不善诗作,它就成了散文。所以说体裁这东西,往往非作者的刻意选取,实在只是一种自然结果。 这篇文章写作的契机,现在回想,应该是两个。 第一个就是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确如文中所说:初春,南方的原野,哄了一阵才将母亲带上路……当时我儿子正上幼儿园,他叫“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也是真的。但是当时我们的笑,是为小家伙的出语机灵而兴奋,像所有年轻的父母一样,以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或者至少也有过人之处你看他小小年纪便懂得归纳,将来岂不是个哲学家? 第二个契机则较有理性色彩。我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悌”的看法他将其拆开,反对“悌”(他说弟弟没有必要高看兄长),而对“孝”,却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云云。他还同我一起看过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这种“由政府出面召集,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选材时,我最终确定第一个契机为文章的外延,或曰思想感情之载体,是这样考虑的: 一、这是一次真实的散步,有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细节),这样,想象加工的部分便有了依托,较之纯粹的虚构更有实感; 二、刚好三代人,主体“我”和“我的妻”,客体“儿子”“母亲”齐全,便于“导演”; 三、说“导演”,是因为近年的散文写作倾向之一,是情节化(也有称细节化的),总之寓理于事之风长,单纯说理之风消,可读性越来越被强调。 切入角度:强化“生命”,淡化伦理,一是因为伦理说得已经太多,出新很难,二是“生命之说”不但本质,而且人性与动物性的参照也出来了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 所以成熟的生命,即所谓中青年人吧,其责任的沉重可想而知,其社会性,或曰伦理性质,也暗暗渗透了出来。 而沉重的责任,自需背负,所以我在文中设计了背:背小的,背老的;将整个世界背起来,中青年人责无旁贷。 而且为了突出“责任感”,特意改造出歧路之争,由我裁决,不能两全这个重要细节。事实是有歧路,无争执祖母宠孙子,一下子就依了他。但不加改造,无以产生表现力。 而且那次也只背了儿子,并未背母亲,但这之前是背过母亲的。譬如1981年我们陪母亲游都江堰,离堰水,景象略险,我便背着母亲慢慢。那时母亲尚不很老,似觉过意不去,我说你在我背上我还稳当些。这倒是实情,所以母亲说:“那么倒是我在保护你?” 所以说如果从未既背过小,也背过老,也难想到背负这一幕。 所以综观此文之作,也不过暗合了一条文艺理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是而已,也无甚特别的技法。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