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案在线 → 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 |
|
|||||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3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4 23:01:06 点击数:[] ![]() |
|||||
15.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目标: 1. 能流畅地背诵并能默写。 2. 能自如地说出诗歌的意思。 3. 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尝试改写成记叙文。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方式:以诵读为主。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介绍古代诗歌的有关常识,使学生对诗歌有大致印象。 一.从诵读曹操的《龟虽寿》入题。 二.一生读,正音:碣、澹、竦、峙、瑟、咏 三.教师范读,字正腔圆,感情饱满。 四.齐读,响亮整齐 五.简析:(学生讨论) 1. 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其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想像的? 教师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虚写)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无关。 2. 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比较阅读: 请同学欣赏课件《沁园春 雪》,请同学感受两伟伟人在诗风的相同点或异同点。学生自由畅谈。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帮助同学更好地理解了当时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纺一北方,如果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就可以实现荡平宇内,一统天的宏伟目标了,诗中表现出自己的伟大抱负,阔大的胸襟。自然理解了课后的研讨和练习第一小题) 次北固山下 一.导入:如果说曹操的《观沧海》是抒写伟人的宏阔气度和伟大志向的大篇,那么王湾的《次北固山》一诗只能算是反映儿女情长的小诗。抒写乡愁别绪也是古代诗歌中的一大主题。 二.感知全诗:学生大声读诗。 思考: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什么联系? 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同学讨论明确: 第一句(首联),交代诗人在船上,想像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指旅途奔波之劳。 第二句(颔联),描写船上所见之景。 第三句(颈联),即写景又点明时令。 第四句(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四句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三.研读赏析 请同学闭眼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设计此题目的:培养学生抓住诗眼,评析诗人精妙的用词。如本诗中“阔”是潮平的结果。一个“正”字写出了当时“顺风”“和风”的特点。 第二课时 课型:活动课《白居易眼中的西湖》讨论会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抓住诗眼来赏析古诗的习惯。 2.培养学生在问题探讨过程中合作、包容、倾听等处事风格。 一.课前安排:课前先布置学生自找资料,在语文笔记本上摘录好 二.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收集和赏析心得。 三.课堂小结:这堂课我学会了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西江月》《天净沙 秋思》 西江月 导入新课:学生齐背前三首诗,巩固已上内容。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王湾诗中的淡淡的思乡愁绪,领略到了白居易诗中西湖的早春风光。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南宋爱国词人笔下的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 一.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2.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要求: 1. 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人笔下景象,要求细致生动,可以适当发挥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诗句的空间。 2. 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可以用一两个词语来表达(闲适) 二.研读赏析: 词人为什么要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教师明确:“蝉鸣”可见天气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夜行遇雨,要寻避雨之处,忽见自己所找的对象,自然就有了喜出望外之情。上片写景烘托作者的那种闲适自在的乡下生活。 课堂作业:《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同桌试着用讲故事的形式给自己的同座描绘一下。(设计意图:本诗只用28个字,就把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愁情绪表现出来了,但文中似不见一人,让学生阅读品味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这诗中之景,可以让学生同样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妙)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