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案在线语文五年级语文教案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之五      ★★★ 【字体: 】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之五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4 21:19:08   点击数:[]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之五
佚名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2. 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6个词语的意思,并能用“唯一”、“深情厚谊”造句。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学会“供、唯、谣、噩、耗”5个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同归于尽、代价”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我们都已经知道了抗美援朝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中国人民志愿军帮助朝鲜人民三年抗战,五年建设,1958年,他们要回国了,朝鲜人民依依不舍,纷纷前来送行,他们握着志愿军的手,激动的泪水不往地流:志愿军握着朝鲜人民的手,干言万语涌上心头,他们发出深情地呼喊:亲人,再见了!再见了,亲人!(板书: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魏巍写的。
  问:“亲人,再见了”与“再见,亲人”有什么区别呢?等课上完了咱们再来讨论、解答。
  二、自读课文,完成作业。
  1.把这篇课文分为两大段,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分。
  2.学会五个生字:供、唯、谣、噩、耗。
  3.说说这几个词的意思:雪中送炭、唯—、同归于尽、代价。
  三、检查讨论作业。
  第1题:课文按主要叙事和主要抒情分为两段,第—大段三个自然段的结构形式差不多。分段的依据是自然段归并法。
  第2题:提供多音字,读g6ng;谣(yáo)随口唱出的没有伴奏的歌:噩耗( è hào),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第3题:释文见“资料拾阙”部分。具体检查步骤为:在哪里出现(读一读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字、词典上是怎么说的,课文中的具体意思。(这4个词语为第一大段的重点词语,通过4个词语的检查讨论.使学生了解这3个自然段的内容。)。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指读、齐读、试背第二自然段,指导背诵的方法——按结构线索记忆:请求——回忆——安慰。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4。
  2、看拼音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采用“举一反三”法学习第—大段,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学会3个生字“跺、莱、挎”;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课题是“再见了,亲人”,那么,“亲人”指谁呢?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板书:志愿军、大娘、小金花、大嫂)、
  二、举“—”学第一自然段。
  1. 指读(读出亲切、劝慰和感谢的语气)。
  2.梳理,给这一自然段分为3个层次。并说说每个层次各对大娘说了什么。(第一层中“劝”,劝大娘停住送别的脚步,劝大娘别担心,“我们”不会忘记朝鲜妈妈;第二层是“忆”,回忆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事,具体说了两件事,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孙子:第三层是“颂”,赞颂大娘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3.理解。
  (1)这一自然段有一个词语“雪中送炭”,词面我们都知道是下雪的时候送来了炭。那么在这一段中,“雪”“炭”“送”分别指什么?(雪:供应困难、空着肚子三天三夜;炭:打糕,更重要的鼓励、关怀与爱:送:带、顶、冒、穿、送)(板书送打糕昏倒路旁)
  (2)这一自然段还有一个词语,“唯一”。为什么用“唯一”这个词?(儿子、儿媳和家里的其他人都战死了,只剩下这么一个亲人)。大娘为什么为救伤员而不顾自己唯一的亲人?(板书:救伤员,失去孙子)
  4、感受反问句的作用。
  这位老大娘是志愿军的亲属吗?可是为了志愿军战士,她却付出了这样大的代价,在大娘的心中,志愿军战士不是亲人却一一胜似亲人。志愿军战士在心里深情地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是不会忘记的。课文是这样说的吗?(对比: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板书:比山高,比海深)
  三、齐读第二自然段.
  1.自读。比较与第—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何相同,在话别对象上有何不同,该用怎样的朗读语气(亲切、关怀、鼓励的语气)。
  2.你能根据第一自然段的板书,补上这一自然段的板书吗?
  3.根掘板书,说一说这一段的内容。
  (提要:小金花为救侦察员老王,不顾生命危险,失去妈妈没有落泪,和志愿军分别的今天却落泪了,她把志愿军看作是比妈妈还亲的亲人,即不是亲人却一一胜似亲人。)
  4.小结本段写法:劝忆颂。
  四、放手自读第三自然段。
  1.补充板书。
  2.指导朗读:用关切、敬重的语气。
  3.检查3个生字:跺、莱、挎。
  五、依据板书,总结升华,知道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

  附:板书
                       再见了,亲人
            送打糕 昏倒路旁  比山高
         大娘
     志愿军    救伤员 失去孙孙  比海深
         金花 救老王 失去妈妈  刚强 流泪
         大嫂 挖野菜 失去双脚  代价
         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永垂不朽

  六、作业。阅读第3自然段,做以下作业:
  1.选择加点字正确的注音,打√。
    深情厚谊(yl yì)   挎着篮子(kuā kuà)
    血泊(p6 b6)   嫌(xián yán)   架着(jiá jià)
  2.将第三自然段划分为3层。
  3.按“起因、经过、结果”分别用6个字概括事例:
    上山去挖野菜——(       )——(       )。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二段,进一步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能用“唯—”、“深情厚谊”造句:能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教学过程

  一、如果说前面3个自然段主要是叙事的话,那么接下来的3个自然段是什么?抒情。如果说前面3个自然段是在车站与朝鲜亲人话别,那么后面这3个自然段的抒情又是在什么地方呢?———列车上。
  二、借助配乐(火车启动,缓慢离站),教师引读: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志愿军为朝鲜人民的抗美救国流血牺牲,在朝鲜的三千里江山,有多少优秀中华儿女鲜血洒落,黄继光、邱少云,其中也有包括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大儿子毛岸英烈士。因此,在志愿军眼里,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在朝鲜人民眼里志愿军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列车徐徐出站,中朝入民依依惜别。隔着鸭绿江,从心底里高声呼唤——(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隆隆向前,战士们还在诉说着自己的;心愿——(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儿,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列车越驶越远,战士们从心底发出呼唤——(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三、讨论:为什么课题“再见了”放前?(突出特定的难以忘怀的场面)
  四、分角色或轮读全文。
  五、作业。
   1.将文中有关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2.用“唯一”、“雪中送炭”造句。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人教第十册《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4*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之五”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之五”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24”毛主席在花山
  •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 ››再教《再见了,亲人》,已是第五次...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一课时教...
  • ››13《养花》教学设计之一
  • ››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
  • ››《暮江吟》教学设计:理解字词练中...
  • ››《悲壮的一幕》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教学设计之二...
  • ››《背篼》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 ››《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
  • ››《再见了,亲人》教学谈
  •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之四
  • ››《再见了亲人》教学新探
  •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之六
  • ››《再见了,亲人》引读教学
  • ››《再见了,亲人》导读教学设计
  •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之七
  •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之三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