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代价,去与疫病相拼搏!人类应该反思,科学技术这柄双刃剑,是否应该多发挥它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人的和平共处、在谋求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更大的作用?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数字北京的地理信息系统,不仅服务于2008年的奥运,马上移植到非典肺炎的监测与防治系统中,作为跟踪疫病传播快速的路线,部署防治系统,保障物流供应的有效手段,就是一个立竿见影的例子。“国家SARS控制与预警地理信息系统”的应急研制计划,已经在有关部委和院校的通力合作下诞生,5月上旬建成的疫情实时采集与传输、WebGIS的Internet疫情发布系统,面向决策的模型分析五个子系统,已在北京、在石家庄付诸实施。
应变的能力来自于长期的科学积累和储备。回顾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投资人民币2000万元,组建“中国高速互联试验网”(NSF-comET),在北京设置了6个节点,并与国际第二代因特网互联。如果能够进一步与中国科学院100个所和教育部100所大学的节点沟通,就可以形成一个全国性跨部门的研究实验平台,57位院士曾为此提出过建议。又如近期开展的一项重大研究计划是:“以网格为基础的科学活动环境”,即GRID或E-science,但是,像这样的放长线、钓大鱼的计划,是很难得到批准的。基金委信息部常务副主任刘志勇教授承认,提出的申请,大约5-6个项目当中只有一个可能得到批准。
中国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并不低。例如,当今网络正向宽带、综合、数字与智能方向发展。邮电大学李道本教授发明的移动通信码分多址(CDMA)的方法,申请了中国和美国专利,并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备选方案。众所周知,所有第三代移动通讯系统,几乎都受控于美国高通公司的专利,唯独LAS-CDMA系统能独辟蹊径,不受控制而更为优越[10]。我国目前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有可能存在10-20年的差距。但事在人为,李道本教授对网络信息安全的努力,说明突破全球化信息的垄断,是很有可能的。跨越“数字鸿沟”,缩小差距,是大有希望的。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