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论文指导论文撰写
   明清時期的糧食生產與農民生活水平      ★★★ 【字体: 】  
明清時期的糧食生產與農民生活水平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2:37:55   点击数:[]    

三、估算農業勞動生產率

 

    農業勞動生產率,是指每個農業勞力年平均產值。從糧食生產的角度來看,亦即每個從事生產的農民收獲的糧食在除去必要的開銷外,還能養活幾口人,它是衡量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誌。要計算農業勞動生產率,首先必須弄清楚明清兩代的農業勞動隊伍的大概數量。

在中國一向有“成丁”之說,所謂成丁,就是指虚歲16以上、60以下的男子。凡符合此年齡段而身體又無傷殘無慢性疾病的,都必須承擔政府的勞役差派,或繳納代役銀和丁銀。國家招募兵丁,也從這些人中挑選。雖然自明代後期起,因賦税征派形式和内容的變化,把原先丁的含義和赋税中丁的概念弄得混亂不堪,但成丁意味着由此必須向國家盡子民百姓的義務,這應是確定無疑的。成丁,從社會角度而言,也是一種標誌。儘管16歲祗相當於今天的15歲或14歲多,可在當時一家一户的小生產條件下,已是一個重要勞動者了。從此他可以結婚,成家立業,並負擔起奉老養家的責任。按照有的學者對族譜資料的研究,自16世紀到18世紀中,凡年齡15歲以上者,平均死亡年龄約在50至53歲之間。①在平均壽命不高的情况下,15歲(虚歲16歲)便要踏進社會,成為一個完整的勞動者,那是不足為奇的。

————————————

  劉翠溶:《明清時期家族人口與社會經濟变遷》,臺北中研院經濟所1992年出版,第143頁。

 

瑞典人口學家桑德巴根據人口年齡構成與未來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長率的關係,將人口構成劃分成增加型、穩定型和减少型三種類型,然後計算出每種類型各年齡段的人數比例。明和清後期的人口發展趨勢屬於穩定型,清康熙到嘉慶中的人口發展趨勢則應歸於增加型。穩定型人口的各段人數比例是O一15歲佔26.5%,15—49歲佔50.5%,50歲以上佔23%;增加型則分别為40%、50%和10%。①桑德巴所稱15至49歲,約相當中國傳統虚歲16至50歲,正好是參加勞動的合適時期,也就是從事農業的壯勞力。明萬曆時全國人口,册籍記載為5600餘萬到6000餘萬之間,很多學者認為過於偏低,估計應在1.2億至1.5億之間,有的甚至估計在2億上下。我們選擇1.2億數字。又,清乾隆中的人口為2億左右,乾隆末約3億,嘉慶中3.5億,清末人口一直徘徊在4億上下,以4億計,這樣,15歲至49歲的人口數,明萬曆時有O.606億,清乾隆中1億,乾隆末l.5億,嘉慶中1.75億,清末2.02億。關於男女性比例,有的學者推算清代為113—119:100,②明代也大體如此。為計算方便,我們取中,以116:100作為準數,照此,明萬曆時的男性壯勞力人數是32542千人;乾隆中53700千人;乾隆末80550千人;嘉慶中93975千人,清末108474千人。

————————

      劉铮等:《人口統計學》,人民大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32頁。

  姜濤:《中國近代人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0頁。

 

    以上算的是全社會的勞動力數,明清時期農業是主業,在社會勞動力中,绝大多數人從事農業勞動,但仍有約lo%或10%以上的人從事其他勞動,或不直接參加生產勞動,如官吏、士兵、地主、商人及寄生游食者等等。他們在明後期和清乾隆中約佔10%,乾隆末到嘉慶超過10%。减去這部分人後,便分别是:29288千人,48330千人,70884千人,82698千人,95457千人(後三個數是以减去12%數算的)。前面說過,在全國農田中,約有不到8%至lo%的土地種植經濟作物,一般說來,經濟作物的勞動力投入量較之種糧食要多得多。我們把約8%耕地的經濟作物勞動力投入量估算為l0%,10%耕地定為15%,這樣真正從事糧食生產的勞動力萬曆時達到26359千人,乾隆中4108l千人,乾隆末60251干人,嘉慶中70293千人,清末81 138千人。應該說,上面推算出來的從事糧食生產的勞動力,祗能算是綜合理論匡估數。首先,我們在計數時以15歲為準,事實上,在農業生產中,真正稱得上成熟完整的勞動力,怎麽也得18—19歲至20歲纔行。再,我們把50歲以上的男子完全排除在外,可實際是50以上的人,並不截然地退出勞動者的行列,有的甚至還是個好勞力。還有,我們也將婦女排除在外,這在原則上没有錯,照着中國的傳統舊制,男子在外勞作養活家口,婦女在内主中馈,從事家務活動,不屬於社會生產性勞動。在農業生產中,情况也是一樣。如說:“百畝之家,除老幼婦女外,其力田者不過兩三人”①;又說:“農民八口之家,耕不足二三人”②。此地的二三人,就没有計算婦女和老幼。不過,這也祗是?統而言,因為在南方的不少地方,也有婦女直接下大田耕地。另外,還常常作為農業輔助勞動力出現。至於像養蠶、摘棉花、紡紗織布等等,因與糧食生產無關,就不計在内了。最後,在估算勞動力時,我們没有把符合年齡卻有病殘的人員開除掉,合算起來,也是一支不小的隊伍。如果將所有因素都匡計在内,姑且算是加减相等,那麼上述各時期的勞動力人數,绝大部分應是完整的成年男丁,但也包含了一些合幾個半丁乃至某些婦女而成的一個農業勞動力的數的概念。

將每一時期的糧食總量與各時段勞動力數相除,便可得出每個糧農的糧食平均生產數,見表7。

 

 

  《乾隆初西安巡撫崔紀强民鑿井史料》,《歷史檔案》1996年第4期。

      同治《醴陵縣志》卷一。

      乾隆中期我們以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田地額作準,經校正為1036109千畝,除去10%的經濟作物用地,糧田敷等於932498千畝,平均畝產約估310斤(以嘉慶中平均畝產,考慮玉米、番薯等等高產作物推廣的程度,斟酌而定),總產糧289074380千市斤。

      乾隆晚期我們以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土地數為準,經校正耕地數為1009354千市畝,除去10%的經濟作物用地,糧田數908419千市畝,平均畝產約估315斤(原因同上),總產糧286151985千市斤。

      清末耕地敷以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為準,經校正約1125960千市畝,除去10%的經濟作物用地,糧田數1013364千市畝。關於清末的畝產,很多學者認為是下降了,我們也是這樣看的,但最低點應在咸豐、同治之際(19世紀60年代前葉),以后逐漸回升,但仍低於乾隆、嘉慶時期。究竟下降了多少,學術界至今缺少明確的意見。在此,我們姑且確定為下降10%,那就是287市斤,算出總產糧290835468千市斤。

 

    從所列的四組數字中,每個糧農平均產糧數最高的,也就是年勞動生產率最高的是乾隆中,約為7037市斤。然後是明萬歷時的65l0市斤、乾隆晚期4749市斤、嘉慶中4286市斤、清末3584市斤。就平均畝產而言,由明至清中期雖增長有高有低,總的是上升的,可反映在勞動生產率上,自乾隆中達到最高點,而後便呈下降趨勢,究其原因,主要還是農業技術的發展和耕地增長速度,跟不上人口快速增長的要求,造成同量土地上投入過多勞力,使勞動生產率下降。當然,這不單是指糧食生產說的。在小農經濟下,每個農户祗要條件允許,總要盡可能的把富餘出來的勞動力安排到其他方面,以補足生產的缺口,如副業活動,或將一部分土地改種經濟作物,以求得更好的經濟效益。於是,又可能出現勞動力邊際產量的遞减。因為這些都牽涉到經濟學的理論問題,在此不想作過多討論。下面我們要說的是每個糧農所生產的糧食,在扣除必要的再生產花費外,剩下的還能養活多少人。

    農業再生產花費,也就是農業生產的成本,包括種籽、新添或修理農具的支出、牲口、肥料,有的還有雇工(包括短期雇工)以及必要的社會儲備等費用,有的學者估算每畝投入約合米0.3—0.5石,若以畝產米2石計,則佔15%一25%。北方某些地方,“下種一斗,所收不過三斗”①,或“播穀一斗,獲僅倍之”②,也有按種籽數計產量,“豐年可收七八倍,即荒年亦可二三倍”③。僅種籽一項,就佔了生產成本相當大的部分。若高下權衡,再生產費用約佔產量的20%。扣除再生產費用後,餘下的原則上便是供生產者本人、家口和社會其他成員食用和消費(如做酒、造醬等)的了,不過以上算的都是成品糧,必須加工成精糧才行。將稻穀磨成食米,雍正時河東總督田文鏡言:“新入倉者每穀一石,得米六斗五升(此米必糙,惟荒年拯濟可用之),其次則六斗有零矣(鹽煤工匠所食之米,每石碾五斗),若成華所賣之純粹米,每石碾四斗,多則四斗一二升而已。”④稍晚的民國《鄞縣通志》中說,每石稻出米4.5斗,估計是成華的純粹米。按照清代加工條件和多數農民的食米標準(應比城市居民略低一些),1石稻米也就4.5—5斗左右。小麥等旱地作物的出糧情况,據光緒《清會典事例》記載,麥揚曬後碾麵,“每小石一石,九十四斤七兩有奇”,這裹的1石是以官方160斤為準,出麵率相當於59%,其他像秫、谷、玉米、高粱等等,從毛糧加工成精糧,高的可超過90%,低的也在60%多。鑒於清代糧食作物以稻米所佔比例最大,所以在權衡後,把總加工率定為58%,然後按人均糧365斤計(每天1市斤),求出每個勞動力可養活的人口數(包括勞動者本人),列表8。

據表8,自明末至清,一個完整意義上的糧農,可養活人最多的是乾隆中期,達到8.9人,其次是明末8。3人,乾隆後期起便呈下降之勢,由6人,5.4人,直至4.6人。一個5口之家的農户,如果僅有一個完整勞動力,嘉慶中祗可勉强維持生活,清末出現缺口。當然,農民也有農民的辦法,如糧食富裕時多吃些,糧食緊張時降低口糧標準。加上瓜菜代等等。前面我們曾把年平均口糧消費定在精糧365市斤,實際上清代農村普遍達不到此數。有關情况,容隨後再加討論。

————————————

      汪景棋:《讀書堂西征隨筆》,上海書店1984年影印本,第18頁。

      光緒《保定府志》卷二六。

      《清高宗實錄》卷五九三。

  鐘琦:《皇朝瑣屑錄》卷三三。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谈谈广播电视学术论文的写作

  • 下一篇文章:学术论文各部分的写作要求与写作方法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明清時期的糧食生產與農民生活水平”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明清時期的糧食生產與農民生活水平”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电大法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 ››检验医学论文中文摘要常见写作缺陷...
  • ››财经类本科调查报告、毕业论文指南...
  • ››医学论文讨论的写作探讨
  • ››会计论文的写作准备工作
  • ››撰写医学综述类论著应具备的基本知...
  • ››英文摘要的书写技巧
  • ››医学论文写作要点和技巧
  • ››医学英语论文写作——文题
  • ››中医药论文问题剖析
  • ››明清時期的糧食生產與農民生活水平...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