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生活中再次出现。 三、最真的才是最美的 在中国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真、善、美成了人们生活中常常追求的理想,就连法论功不是也提倡真、善、忍吗?只不过它发展的方向不对罢了!只有真的事物才能经得起考验,才能在不断的选择中体现出它的美。 园林设计更是要追求的他的真。其实俞孔坚的作品并不是一味的刻意的去追求那种生态化和人性化的,而是在力求真的过程中不断被生活考验,也不断地在考验中体现它的美;体现它的生态;体现它的人性而已!在设计刚出来时你是无法判断它生态与否的,没有施工,没有维护说得再好也无济于事。往往刻意的追求什么生态,追求什么人性的是很难做出好设计的。古人云:壁立千尺无欲则刚.只有清静的真实地面对你要做的方案你才能将设计思维发挥到最高极限. 吴良镛在做菊儿胡同的改建设计时,追求的不就是北京四合院以及北京老胡同的那种自然,那种真实北京生活的体现吗?他的成就远远比那个叫什么的东东设计师设计的央视大厦高的多.单单地去追求一种无聊的形体或者一种炫耀方式的建筑能成就很长时间吗?笑到最后的还是那些用事实做设计,用实际发表看法的人. 仔细发现一下身边的生活,在现代的许多小区的设计规划中不是也借用什么生态区域,也说是人性场所,可是他的特征都体现在哪呢? 就是那没有人践踏的草地,就是那没有人光顾的广场吗? 应该不是吧! 学以致用是好的关键是看怎样用.有生态的观念在里面是很值得提倡的,可是一边说着生态以便把树木和水体都毁掉的行为时作生态设计吗?在合肥大蜀山下面过去有一片梨园有一千多亩,现在只有极少的上百亩.短短时间内上面居然被一座座商品房占据,而小区的卖点竟是最具生态,最具田园风格的某某生态园.真是让人看到就心寒!如此的生态,如此的田园我宁愿不看见他. 孟兆祯先生在《园林建设谷物在谈》有这么一句话:人的自然化反映科学的自然性,自然的人性化反映园林的艺术性.希望它能在众多盲目的追求生态的行径中期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树立最真的,最实际的园林设计理念应该是我们这一代园林工作者当前最具重要的任务了。 四、融中国文化于园林中 中国古典园林也是世界四大园林体系中的一部分,我们现在还记得多少呢?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文明我们还有多少概念在记忆中呢?翻开记忆的帐本里再怎么翻也找不到了,似乎那些古人的东西都随时间的流失而淹没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了。当年的古典园林的那一种亭上题字、廊上作画、闲暇之时赏月吟诗的时代一下子都过去,可是我们在现在的设计中仍然不能全然不顾,虽然那种原版的古典园林不能再照搬照抄但是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加以改进利用。 1997年南京中山陵管理局拟定在梅花山东面建一座“大观园”,以纪念《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该园有朱有介大师主持设计。 有幸见识该园,很是高兴! 该园的规划创意从简单的对大观园的模仿改为红楼文化的表现,并将园名命名为红楼艺文苑,设计选用《红楼梦》中具有诗意的场景作为各个景点的立意,园中以植物造景为主。“太虚幻境”为该园的入口区域。在《红楼梦》中描写贾宝玉神游太虚的情景。用喷泉、坡地、景石作为主要的景观要素,当喷泉开放是与云蒸霞蔚、虚幻缥缈,较好的表现了太虚幻境的意境。接下来的“萧湘竹韵”、“芍荫沉醉”、“芦雪联吟”、“梨园雏缨”等等。当你畅游于其中怎能不让人想起当年十二钗陪伴着宝玉吟诗作画,满院嬉戏的情景;怎能不让人想起史湘云醉卧芍药园美态;怎能不让人想起外边大雪飘飞,诗社内吃着烤鹿肉联吟诗歌的情调;怎能不让人想起——。如此的设计将中国古典文化融如其中,突出了文苑氛围,引起了人们对《红楼梦》的环境无限的遐想,体现了园林设计的主题。“香丘”则是用矮丘上置景亭和四周坡地表现出那场人所共知的“黛玉葬花”,用遍植山坡的梅花、桃花、樱花、李花营造出一种“花谢花飞飞满天”的景象。 俞孔坚在做黄岩永宁江公园的设计时不也融中国的古文化于其中吗?入口处红色醒目的“永宁江公园”还是名人题的呢,可以算是中国书法的体现;《橘子洲》一诗道出了黄岩的特产蜜桔。如此的国产古典文化应该在我们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以丰富我们的设计内容,同时也提高设计的文化层次。 五、切合实际树立正确的设计理念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说来很是有用,可是这本书对于我们来说要看你怎么用,一味的照搬那些东西只会让你在合上书本之后什么也想不起来。对于其中很多古典建筑的尺寸对比和空间的比较。我认为根本没有办法把所有的好的东东都记下来.也许是我懒惰的缘故吧!当时我记录的只是一些与园林有关的空间或者用园林的观察角度可以缩小、变形的理论和造型.自认为收获还好! 俞孔坚《与市长对话》一书看的所有的人都喊好,因为他说出了别人不敢说的东西,给我们除了一口恶气。(其实如果他不说,很多人是意识不到的)他可以骂,可以喊。我们不可以,不是胆小是你的身板还不够硬,他骂的母校的老师骂他,可他的名声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他。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