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林和经济林,以便解决农民对木材的日常所需和退耕后的生计问题,以减少滥垦滥伐。在已沙化的土地上,应大力种植适宜沙地生长的柠条、沙柳、沙棘等植物,用以防风固沙。通过这些措施锁住沙龙,不使沙地扩展。在草场退化区,应改良牧草,减少载畜量,以使草场恢复,等等。总之,应保护好现有的自然植被、因地制宜发展各种人工植被,如此长期坚持就能使已经恶化了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才可获得持续发展的条件。
蒙古地区的农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借用学者对古楼兰地区因屯垦过度而致生态恶化的一段评述:“屯田的迅速发展缺乏与生态环境的协调过程,在古代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还没有像今天这样觉醒,在外来移民还没有对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就开展了大规模农业生产开发,其引入的农具、栽培技术、生产管理方式都缺乏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协调的过程,造成了生态系统内部结构的破坏、功能下降。”[42] 留下的教训是深刻的。
蒙古地区的农业开发,一方面在短期内促进了农业生产,解决了“燃眉之急”,而另一方面,就长期而言,则是破坏了生态环境,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全面恶化,其最终结果是阻滞经济发展,甚而使人类社会失去了生存条件。今天,我们搞西部大开发,切记保护环境,切不可对已然十分脆弱的生态再造成破坏,要使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相协调,这是历史给予我们的警示。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nd its problem releva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Inner Mongol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Abstract: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e government set about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Inner Mongol in order to stabilize north border area and arrange inland refugee. For this reason the government revised its policy: Former the government forbad the Han peasants to go Inner Mongol, later on the government encouraged them to develop agriculture there. After a hundred years Inner Mongol became semi-agricultural and semi-pastoral area. But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lso led to the destruction of environments.
Key words: Inner Mongol;Agriculture development;Destruction of environments
注释
[1] 《清圣祖实录》卷187,康熙三十七年七月。 [2] 《清圣祖实录》卷153,康熙三十年十二月。 [3] 《清圣祖实录》卷260,康熙五十三年六月。 [4] 《清世宗实录》卷6,雍正元年四月。 [5] 和珅:《热河志》,卷75“荒田诗序”。 [6] 《清圣祖实录》卷188,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 [7] 《清世祖实录》卷6,顺治十二年十二月。 [8] 《大清会典事例》卷976。 [9] 《清圣祖实录》卷269,康熙五十五年六月。 [10] 《清世宗实录》卷4,雍正元年二月。 [11] 《清世宗实录》卷6,雍正元年四月。 [12] 《清高宗实录》卷195,乾隆八年六月。 [13] 《大清会典事例》卷158。 [14] 《大清会典事例》卷166。 [15] 《土默特旗志》卷五。 [16] 《清高宗实录》卷14,乾隆元年二月。 [17] 《清代边政通考》“耕牧”。 [18] 方观承:《从军杂记》载《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二帙。 [19] 《清圣祖实录》卷250,康熙五十一年五月。 [20] 《清世宗实录》卷22,雍正二年四月。 [21] 《清高宗实录》卷198,乾隆八年八月。 [22] 《清高宗实录》卷15,乾隆元年三月。 [23] 《大清会典事例》卷979,“理藩院”,“耕牧”。 [24] 《宫中档雍正朝奏折》,1979年台湾出版,第17册,第837页。 [25] 黄可润:(乾隆)《口北三厅志》,卷1,“地舆”。 [26] 黄可润:《口北三厅志》,卷5,“风俗物产”。 [27] 和珅:(乾隆)《热河志》,卷73“学校”。 [28] 和珅:《热河志》,卷7“天章”七,《咏古二首》。 [29] 和珅:《热河志》,卷3“天章”三,《山村即景》。 [30] 海忠:(道光)《承德府志》卷23“田赋”,“户口”。 [31] 《清高宗实录》卷348,乾隆十四年九月。 [32] 《孙文定公奏疏》卷4,“口外驻兵疏”。 [33] 《清圣祖实录》卷195,康熙三十八年九月。 [34] 《清圣祖实录》卷240,康熙四十八年十一月。 [35] 和珅:《热河志》,卷75“藩卫”。 [36] 雍正《兴县志》。 [37] 伊克昭盟地方志编篡委员会:《鄂尔多斯史志研究文稿》,第192页(内部资料) [38] 《夏州道中》,《全唐诗》卷496。 [39] 任秉钧:《伊克昭盟三·二六事变》,《内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二册(内部资料)。 [40] 《晋陕蒙接壤区农业演变史文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年12月,第50页。 [41] 《环保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光明日报》2001年5月30日A 4版 [42] 谢丽:《绿洲农业开发与楼兰古国生态环境的变迁》,《中国农史》,2001,1期。
上一页 [1] [2] [3] [4]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