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发展。 明代在黔北和黔东南有少量水利兴修。如今遵义地区余庆县明代为余庆长官司,万历二十九年改置县,建立城池,招抚汉苗开垦田地,始相水势之高下,修筑雷公、赤土、正官三堰,引堰水入沟灌田,订有修浚用水制度①。在黔东南都匀府,明代都匀司指挥胡纲在府城北2里筑堰,引水灌城西诸田,后人称此堰为胡公堰②。 清代地方官员积极倡导水利,如康熙时石阡府郡守罗文思作《堰说》、《塘说》、《塘法》、《坝法》等③,促进了山丘区水利的发展。清代贵州所修水利据《嘉庆重修一统志》记载,分布在贵阳、安顺、都匀、镇远、思南、石阡、思州等府及仁怀厅,共有堤堰、陂塘、沟渠、井泉47处,其中镇远府城西63里的平安陂,“土人引水溉田数干亩”。天柱县东有龙塘,灌田百余顷,岩头坝灌田1 200亩,博皮寨坝灌田9 900亩。实际上清代贵州兴修的农田水利工程远超以上记载数。如天柱县康熙年间就已筑成大小水坝36座,灌溉面积达8 910亩,此外还有清水江、北门江、西江、白水冲以及龙泉、龙塘等天然水资源可资灌溉④。清代灌溉工具亦多有改进,努力设置筒车、木槽等设施灌溉农田。如黎平府、平越州等有水轮(筒车),“大者极六十幅,高者径极三丈,筒多者极二十四筒”⑤。思州府西北80里有养苗溪,源出岩洞,中有巨石障流,土人筑木槽引以灌田⑥。乾隆《黔南识略》卷1载贵阳府依据水利状况将田分为“滥田”、“水车田”、“堰田”、“冷水田”、“塘田”、“井田”、“乾田”、“梯子田”、“腰带田”等,采用多种水利设施灌溉农田。遵义府也运用多样水利措施发展灌溉⑦,水利搞得较好。 然而贵州高原有70%以上的地表为喀斯特地貌,山原和丘原经地表河流的侵蚀及地下水流的溶蚀,大部分地表崎岖不乎,坡陡石多,地表缺水比较普遍,这给兴修水利造成诸多困难和不便,与其他地区相比,明清时贵州的水利化程度较低。 以上分别对中南、西南山区明清时的水利发展作了综述。水利的发展对这些地区农业生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山区有其特殊的地形、气候、水文条件,因此山区农业生产亦具有特殊性,这又影响和制约了水利的发展。 二、明清南方山区的水利与农业生产 南方山区在明清时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表现在垦殖的力度上,不仅河谷平坝和山间盆地开垦得几无旷土,还大力开垦山坡地,努力修筑梯田,把梯田从浅山区推进到深山区,梯田多种植水稻,水稻生长离不开水,于是梯田就与水利事业相互促进发展。由于山区多山的地形特点,形成了山区独特的“立体农业”,而水利的发展也受立体农业的影响和制约。明清南方山区水利的发展使灌溉面积大为增加,因而使粮食生产有了较大的增长,促进了山区各业的发展,较大程度上改变了山区的面貌。然而由于山区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水利和农业的发展各地很不乎衡,这对今天的农业生产还有着深刻的影响。 —————————————— ①蒋深:《三堰考》,康熙《余庆县志》卷8。 ②民国《都匀县志稿》卷4。 ③康熙《贵州通志》卷17。 ④康熙《天柱县志·山川》。 ⑤光绪《黎平府志·食货志》,光绪《平越直隶州志·农具》。 ⑥康熙《贵州通志》卷6。 ⑦道光《遵义府志》卷16。 (一)水利与山区梯田的开辟 南方为了开垦丘陵山地,很早就对山坡地采取“层蹬横削”的方法,修成一层层如阶梯式的田,以种植水稻。南宋范成大《骖鸾录》中正式有了“梯田”一词的记载。宋元时梯田在南方的江西、福建、浙江、皖南、湖南、四川、一广东等丘陵山区有了广泛的发展,明清时修筑更加普遍。南方梯田多种植水稻,故多修筑成水平梯田。梯田能起保水、保土、保肥功用,从而减轻了水土流失。梯田的发展促使山区水利设施有了增加,为更多地利用山区水资源创造了条件。从以往开发不够的西南山区进行考察;清代已在四川的川东、川北、川南深山区筑有梯田。川东梯田有不少为楚粤移居之人所开,清后期所开梯田更多。石硅厅“于高山竣岭上随其高下曲折而垦之围有稻田,远望若阶梯,然俗名曰螃田”①。光绪《大宁县志》载:县西南“倚山为田大不盈丈,重叠而下,俗名梯子田。”川北巴州“荒山老林尽行开垦,地无旷土,梯田层矗”②。万源、广元等地亦皆有梯田。川南叙永厅、屏山县、雷波厅等山地多辟为梯田。梯田主要利用“山高水高”的泉水和山水灌溉,或者在田中蓄积冬水供翌年春季插秧之用。人称云南省“东西迤数千里,重崖复岭坡陀漫衍无一平区,农田皆依山开筑塍隰层叠,随山高下,谓之梯田”③。武定州禄劝县有“拖梯也,去城二十里居旋匠村上流,地无半坦倚山为田,田如梯形因以得名”④。就是在滇南临安府等少数民族居住区,河流两岸亦开成壮观的梯田。故乾隆《滇南闻见录·地部稻田》称:“山田层级而下,如梯形,泉水流注,最宜于稻。”贵州北部遵义府、思南府的低山丘陵和中山下部坡地多被开辟成梯田种稻。如道光《思南府续志》称:“谷雨前后山间梯田趁雨而犁,取淤泥培田塍,俾水不泄。”之后贵州开垦的梯田更多。咸丰时吴振械《黔语》云:“黔山田多,乎田少,山田依山高 上一页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