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规樟,潭柳明越之杉"(28),采伐范围由黄河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遍布全国。从林木供应结构看,南方地区超过北方地区居于主导地位。尤须值得注意的是,南方开始出现毁灭性破坏迹象。如浙江温州雁荡山,"前人所不见,……因昭应宫采木,深入穷山,此境始露于外"(29)。南方林木破坏加剧的情况还可以由农民的垦荒活动得以反映。垦荒虽然每一时期都有,但真正大规模的开展却是在真宗以后,因为垦荒的直接动因在于经济发展、人口增殖所导致的土地资源紧张。其时间可由同一性质的围湖造田得以反证。以鉴湖为例,王十朋说,"国朝之兴,始有盗湖为田者,然其害犹微。盗于祥符者才十一户,至庆历间为田四十顷而已。……至治平、熙宁间,盗窃而田之者凡八千余户,为田盖七百们顷,而湖寝废矣。"(30),《宋史·食货志上》引李光言:"庆历嘉间,多有盗湖为田者",指出大规模的土地拓殖浪潮开始于真宗、仁宗之时。对宋代林木造成破坏的垦荒活动主要是山田的开垦。宋代开垦山田的活动虽然比较普遍,"田尽而地,地尽而山"(31),并且在生态系统极为脆弱的西北地区,贫苦农民为得到耕地也在不顾后果地毁坏山林,"河东山险,地土平阔少,高山峻坂并为人户耕种"(32),但大部分的山田垦辟发生在南方。如张氵昊在《云谷杂记》中说:"沅湘间多水,农家唯种粟,且多在岗阜。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木,纵火焚之。俟其灰,即布种其间。"寇准《忠愍公诗集》卷中:归州巴东县"谁家几点畲田火,疑是残星挂远峰。"吕惠卿的父亲为漳州漳浦县令时,因山林翳茂,"教民焚燎而种"(33),江西"烧畲于山岗"(34),湖南"人家迤逦列板屋,火耕硗土角名畲田"(35),夔州路"号为刀耕火种之地"(36),利州路蓬州"大山峻谷,侧耕危获之地居多"(37),剑州"山高人尽耕"(38),广东连州,人们"上山烧卧木,下种暖灰中"(39)。这主要指的是畲田的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梯田,同样占优势的地区是南方。史载荆湖南路,"山田悉垦"(40);江西袁州,"岭坂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41);徽州,"大山之所落,深谷之所究,民之田其间者,层累而上,指十数级不能为一亩,快牛剡耜不得旋其间"(42);温州冯公岭一带,"百级山田带雨耕"(43);严州,"一亩之地高覆低节,级级如横梯"(44);明州,人们"累石堑土",将所有坡地都建为梯田(45);据说当时福建路是"富者垦山为田,层起如阶级然"(46);其中邵武军"地狭山多,田高下百叠"(47);建州,"山化千般障,田敷百阶级"(48)。上述材料虽多出自南宋史籍,然追溯其发端,当在北宋真、仁之际。综上所述,北宋真、仁之际是一条重要的分界线,这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上的分期正相吻合,从一个侧面证明,生态与政治、经济、文化是密切相关的。 注释:
(1)《长编》卷32,淳化二年八月丁末。 (2)《长编》卷59,景德二年三月丙申。 (3)曾巩《元丰类稿》卷7。 (4)《北宋西北堡寨》,《西北历史资料》,1983(2)。 (5)《宋史》卷258《曹玮传》。 (6)《长编》卷82,大中符祥七年三月丁末:“荆湖北路转运司言,当管慢水、乌速、庐 溪、江口等寨,最当冲要,止以木为城,请改用版筑。”西北地区肯定有类似情况。 (7)《宋史》卷349,《贾逵传》。 (8)《宋史》卷279,《高防传》。 (9)《长编》卷3,建隆三年六月辛卯。 (10)《长编》卷73,大中祥符七年三月丙寅。 (11)《长编》247,熙宁六年十月庚辰。 (12)《长编》卷247,熙宁六年二月庚辰。 (13)《长编》卷246,熙宁六年七月戊申。 (14)康弘《宋代灾害与荒政述论》,《中州学刊》1991年第5期。 (15)黄河水利委员会:《人民黄河》,水利电力出版社,1959年,第11页。 (16)《长编》卷50,庆历八年十二月庚辰。 (17)《宋史》卷154《舆服六》。 (18)《长编》卷32,淳化二年二月。 (19)《长编》卷71,大中祥符二年六月丁酉。 (20)田况《儒林公议》卷上。 (21)(明)李濂《汴京遗迹志》卷8《宫室》,引《孙升谈圃》。 (22)(明)李濂《汴京遗迹志》卷14《艺文一》。 (23)《长编》卷139,庆历三年春正月丙子。 (24)《长编》卷108,天圣七年七月乙丑。 (25)(明)李濂《汴京遗迹志》卷14《艺文一》。 (26)叶梦得《避暑录话》下。 (27)《宋史》卷276《张平传》。 (28)(29)洪迈《容斋三笔》卷11。 (30)王十朋《梅溪集》卷27《鉴湖说》。 (31)王祯《农书·农器图谱·田制门》。 (32)《欧阳文忠公全集》卷16《乞罢刈白草札子》。 (33)《宋史》卷471《吕惠卿传》。 (34)曾敏行《独醒杂志》卷5。 (35)章忄享《开梅山》,明杨慎《升庵全集》引。 (36)汪应辰《文定集》卷4《御札问蜀中旱歉画一回奏》。 (37)《舆地纪胜》卷188《蓬州》。 (38)《舆地纪胜》卷67《隆庆府》。 (39)《舆地纪胜》卷92《连州》。 (40)《长编》卷47,咸平三年四月。 (41)范成大《骖鸾录》。 (42)罗愿《新安志》卷2《叙贡赋》。 (43)楼钥《玫瑰集》卷7《冯公岭》。 (44)方逢辰《蛟蜂文集》卷6《田父吟》。 (45)罗浚《宝庆四明志》卷14。 (46)方勺《泊宅编》卷3。 (47)祝穆《方舆胜览》卷10。 (48)陈藻《乐轩先生集》卷1《福州途中即事。》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