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化学化的要求。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前提是发展教育,特别是普及义务教育,知识型的农民才能接受科学知识,经营现代农业,知识型的农民转为工人,便是知识型的工人,所以普及教育是资本主义(及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日本从1868年明治维新至今已120余年,中国从1893年戊戌变法至今也近100年,在此期间,中日各自都经历了很大变化,唯一不同的是,日本始终重视教育不变,中国则始终没有把教育放在首位,明治初年(1873)日本男女受过义务教育的占28%,到明治三十五年(1902)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已达92%;而中国的辛亥革命时(1911)的国民识字率只有15%,甲午战败后中国赔款白银2亿两,明治天皇说,这笔钱一点也不许瞎花,全部用来办教育,办小学,就是在偏僻的农村也要办一所像样的小学,就这样,日本靠这笔钱奠定了教育的基础。[18] 到1950年时,日本每个小学生的教育经费为5000日元(约人民币200元),到1978年增至397000日元(约合人民币15800元),增加了80倍,小学教师中大学毕业生在1950年时只占0.3%,到1977年上升到42.7%[19] 。目前日本农民的文化水平(1987)是:大学占5.3%,高中占74.8%,初中占19.4%。我国目前农民的文化水平,1987年初中学生占农村总人口的6.1%,高中生占1.2%,1989年分别下降为3.56%和0.024%(由于流失率很高),1990年统计,全国文盲半文盲仍有2亿,多数集中在农村。[20] 尽管我国农村高等院校现已有52所、农科在校大学生高达9万多人,但按每万人口的农科大学生计算,只得1.2人(大学生为18.8人),而日本每万人口的农科大学生为53人(大学生为205人)。[21]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而不相应普及农民的教育,正日益成为农业现代化的瓶颈。我们要清醒的看到,历史上东南人才辈出这一现象,果然有贡献巨大的一面,而且至今仍然如此,但决不可自我满足,要知道这些人才的产生是建立在80%以上是文盲农民的基础上取得的,它适合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意识形态。而今天的世界已进入信息社会,工农业生产和任何商品经济竞争,说到底是全民智力水平的竞争,如果我们今天已消灭文盲,我们的人才无论是数量或质量和我们的精神文明将完全是另一种模样。满足于低层次的劳务输出,漂亮的时装进口等等是不能进入信息社会的。通过日本120余年来一贯重视教育而有今天的对照,在讨论人才问题时如果不放在教育普及的天平上衡量,是容易迷失方向的。 注释
[1] 陈正祥:《中国历史、文化地理图册》,1983,东京大学出版。 [2] 缪进鸿:《长江三角洲与其他地区人才的比较研究》,《教育研究》,1991NO1。 [3] 游修龄:《〈本草纲目〉谷部的生物学和农学特色》,纪念李时珍诞辰478周年纪念论文集,1988年。 [4] 游修龄:《从大型农书体系比较试论〈农政全书〉的特色与成就》,《中国农史》1983年3期。 [5]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前635年)。 [6] 吴旻:《优生学》,《生物学通报》,1983年4期。 [7] 《后汉书·冯勤传》。 [8] 余绍华:《优生学与提高人口质量》,《生物学通报》1989年2期。 [9] 梁家勉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第八章,农业出版社。 [10] 清·赵翼(1727~1814):《瓯北诗抄》米荒诗之一。 [11] 曹幸穗:《日本〈会津农书〉中的稻作技术》,《中国农史》,1986年1期。 [12] 据缪进鸿统计,见《长江三角洲与其他地区人才的比较研究》,《教育研究》,1991NO1。 [13]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 [14] 元·王桢:《农桑通诀》之四,劝助篇。 [15] 梁启超:《西书提要的农学总序》,《饮水室文集》卷四,中华书局1936年版。 [16] 张謇:《请兴师动众农会奏》,《戊戌变法》二,307页。 [17] 梁启超:《农学报》序。 [18] 《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年2月10日。 [19] FAO,《1989年生产年鉴》(中文版),1990年。 [20] 《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0年。 [21] 《世界经济导报》,1989年4月10日。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