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我国农垦体制改革回顾与辨析——以黑龙江、海南两省为例      ★★★ 【字体: 】  
我国农垦体制改革回顾与辨析——以黑龙江、海南两省为例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18:42   点击数:[]    

三、农垦经济改革模式探索及问题

 

近年来,很多垦区在集团化、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成立了类似集团总公司,建立起以资产为纽带的母子公司关系,在垦区经济集团化方面迈出了第一步。全国农垦有17个垦区已经整体转为企业集团。据不完全统计,农垦系统现有产业化组织467家,其中龙头企业381家;有47家企业为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其中又有28家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国农垦产业化经营组织固定资产达218.72亿元,占全国农垦企业总资产的24.5%;实现利润15.24亿元,占农垦企业利润总额的73.1%。在已转为企业集团的垦区,通过资本纽带和市场手段,对优势产业和优势资源进行调整、重组、聚合,已经在粮、油、糖、果、麻、胶、奶等支柱产业上组建了一大批专业性产业公司,成为垦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和骨干,形成垦区核心竞争力。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农垦系统发挥组织优势、资源优势、科技优势等,正打造集团化、产业化的龙头企业,集团化、产业化改革模式初显。

 

尽管如此,农垦体制改革仍存在很多问题,概括起来,其难点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政企、社企分开问题。农垦体制改革滞后最突出的表现是政企不分、社企不分。政企分开、社企分开,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国有农场层次。现在,除少数垦区将社会职能移交当地政府外,绝大多数垦区国有农场政企、社企实行的是内部分开。最终目标是彻底分开。第二个层次是国有农场以上各级政企分开。以黑龙江、海南两省为例,农垦总局、分局(海南省没有分局这一管理层次)政企分开等问题尚没有实质进展。这些,都制约着农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二,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日益激烈的竞争,农垦系统如何提高竞争力,打造集团军,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上发挥作用,则成为发展中的重要课题。现在,集团化、产业化改革模式初显,这是破解农垦发展的方向性改革问题,但涉及到国有农场是作为经济组织存在还是作为政府组织存在的问题,涉及到国有农场资产的重组及相应的管理体制问题。这一改革,也是一场重大革命,是一场农垦系统能否生存的改革,是一场比家庭农场的建立更复杂、更难的改革。因为家庭农场的改革主要涉及到职工的利益,而集团化和产业化改革则涉及到国有农场官员及国有农场以上农垦官员的利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农民日报》2003年10月21日第3版。

  新疆建设兵团需另行研究

上一页  [1] [2] [3]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生态政治:1953年的乌拉特前旗及其周边地区

  • 下一篇文章:摩梭人的婚姻家庭形态与农业生态的关系——以永宁八珠村为例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我国农垦体制改革回顾与辨析——以黑龙江、海南两省为例”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我国农垦体制改革回顾与辨析——以黑龙江、海南两省为例”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我国农垦体制改革回顾与辨析——以...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