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缩踦赢之度;五运六气所主,阴阳消长,有太过不及之差。其道甚微,其效甚著。盖万物因时受气,因气发生,其或气至而时不至,或时至而气未至,则造化发生之理因之也。
在这里,“时”指时令,即所谓“四时八节”,“气”指气候的实际变化。陈旉不但对“时”和“气”做出这样的区分,不但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与时令、气候的关系做出“万物因时受气,因气发生”这样的新概括,而且指出它们之间可能发生不完全符合的情况;这在中国传统农学的发展中,大概是第一人。“时”在甲骨文中从“日”从“之”(甲骨文的“之”字从“止”在“一”上,“止”为足形,象人足在地上有所往之形),意指“日之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太阳的视运动。太阳的视运动引起了气候的季节变化。后来人们把“时”视为“气”(指气候,或各种气象因素的集合)运行所呈现的秩序,这在当时是人们认识的一个极大的进步。按照气候变化的这种时序性制定的历法和节气,即指时系统,人们也称之为“时”。在我国传统农学的发展中,后一种意义上的“时”的体系(指时系统)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中心的,它形成于战国秦汉之际(同时还总结了与之配套的七十二候),汉代的历法改革又使月份和节气协调起来,使得这个指时系统更为完善[7] 。《齐民要术》就是依据这一指时系统来安排农业生产的;由于月份已经和节气协调起来,有时只需按月安排生产就可以了。这种“时”的体系是根据气候的季节变化的一般规律而制定的,但它一旦形成,就相对固定起来,而实际气候则因时因地而变化多端的,甚至会出现偏离常轨的情况。但在很长时期内人们强调的是“时”和“气”一致的一面,以致把“时”和“气”联结成一个常用的词[8] 。一直到了陈旉才明确地指出了它们可能出现的矛盾的一面。
为什么人们的认识会发生这样的发展和变化,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地区性的因素。作为我国传统指时体系核心部分的二十四节气,反映了日地关系的变化规律,带有普遍性,但它毕竟是在黄河流域形成的,其具体内容打上黄河流域气候变化规律的烙印。中唐以后全国经济重心逐步转移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原来的以二十四节气为坐标基于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经验的具体农事安排,已不能刻板地搬用到江南地区。二是时代性的因素。中国气候在宋代进入一个变化较多的时期。根据气候史专家张丕远等人的研究,五代至宋中国气候总的说来比现代温暖,但常常出现寒冷的气候,也就是说气候很不稳定,是典型的气候“混沌”期;到1230—1260年间发生了突变,中国气候从此进入了一个气温较低、降水较少的时期 。陈旉正是生长在这样一个气候多变的“混沌”时期,处于气候突变的前夕。他深切地感受到“气候有盈缩踦赢之度”,“阴阳消长有太过不及之差”,“其或气至而时不至,或时至而气未至”,气候微小的变化都会对农业生产发生巨大的影响。因此,用刻板的态度对待既定的时令而不知变通显然是有害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灵活地对待时令。指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注意到这一点,才能真正从气候的实际情况出发安排农业,把“时宜”落到实处。至于具体应如何灵活掌握时令,陈旉没有详细的论述,只是引用《尚书·尧典》指出,不但要“稽之天文”,而且要“验之物理”。所谓“验之物理”指以物候指时。即以物候校正时令中的农事安排。在没有温度计、湿度计的古代,物候确实更能反映气候的实际变化,从而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农时;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它直到今天仍然是重要的辅助指时手段。
如何利用“时宜”呢?最值得注意的是“六种之宜篇”的一段论述:
种莳之事,各有攸叙,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序,则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日,收无虚月,一岁所资,绵绵相继,尚何匮乏之足患,冻绥之足忧哉!(《六种之宜篇》)
在这里,陈旉指出合理安排种植制度的前提是“知时宜”。上文已经指出,在《陈旉农书》中“宜”与“利”是相通的,因此,所谓“知时宜”,可以理解为充分了解和利用“天时”所提供的有利条件,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光热资源)。《陈旉农书》给出的办法是在“天时”所许可的各种作物的生长季节中,按照作物生长和收获的顺序,把耕地安排得满满的,使各种作物“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日,收无虚月,一岁所资,绵绵相继”。换句话说,种植制度的要义是充分利用天时地利,而“天地之时利”的充分发挥,又是以种植制度的巧妙安排结合在一起的。
“相继以生成”,无疑是指复种[10] ;“相资以利用”则既包含复种,也包含间作[11] 。《农陈旉书》“耕耨之宜篇”说:
早田刈获才毕,随即耕治晒暴,加粪壅培,而种豆麦蔬茹,以熟土壤而肥沃之,以省来岁功役;且其收,又足以助岁计也。
这是包括稻麦复种在内的复种制度,其作用不但可以“省来岁功役”和以其收成“助岁计”,而且由于经过“耕治晒暴,加粪壅培”,改变水田长期渍水的状态,具有“熟土壤而肥沃之”的功效——这既是“相继以生成”,又是“相资以利用”。《陈旉农书》 “种桑之法篇”云:
若桑圃近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