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寻回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成都都江堰广场案例      ★★★ 【字体: 】  
寻回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成都都江堰广场案例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14:27   点击数:[]    

的喷泉和雕塑仅作为纪念碑和观赏的对象,没有树荫、没有座椅。在这里,人性和公民性被彻底扼杀。

  17世纪下半叶,巴洛克这一有效的压制人性和公民性的手段被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用于凡尔赛宫及巴黎城市的设计,后来又在1791年经法国建筑师朗方传到了美国,继而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中出尽了风头。J·B·杰克逊因此感叹由于艺术主导设计的流行,美国广场中曾经存在于乡土民间小镇公共场地上及乡村教堂广场上的公民性和人性的丧失。好在美国一向以对人性和公民性的尊重作为城市硅设的价值取向,因而“城
市美化运动”在美国本土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被广大专业人士和民众所唾弃。然而,几乎就在同时,违背人性与公民性的城市广场和公共空间设计却在欧美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大行其道,在20世纪30年代又被欧洲新一代的独裁者所借用。后来的伊拉克萨达姆之流也无不效仿其道。

  很显然,人性与公民性是一个健康的社会和政体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反映。作为一个走向世界、开放民主的中国新社会,政府部门理所当然应将人性与公民性还给城市公共场所。

  三 重归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都江堰广场案例

  都江堰广场位于四川省成都都江堰市(原灌县)。城市因有2000多年历史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得名。该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踌的世界级文化遗产。广场所在地位于城市中心,占地11 hm2,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三条灌渠穿流城区,同时城市主干道横穿东西,由此场地被分为四块。原为大量危旧平房,1998年市政府在旧城改造时,拆出广场用地,旨在亮出灌渠和鱼嘴。1999年初开始在全国进行广场设计方案竞赛,最终本方案获得第一名并中标。此后经过长达四年时间的设计和施工,终于在2002年12月全部完工。本项目从地域的自然和文化变迁、历史、场所的现状以及当地人的生活及休闲方式诸方面入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考虑广场的纪念性、文化与旅游功能,主张设计源于解读地域、历史和生活。与此同时,设计始终强调广场之于当地人的含义和使用功能,把唤起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放在第一位。

  1 多元化的空间

  无论是欧洲巴洛克的广场和城市设计,还是中国封建都城(如紫禁城)及神坛(如天坛),都是通过强烈的轴线和占绝对统治的一个中心(如雕塑、喷泉)来形成一元化的空间,以表达一种绝对权力的存在。这往往使其成为与乡土广场或日常生活的社区广场的一个主要区别。还广场以人性与公民性就必须首先打破在封建和极权意志下形成的一元化空间形式。都江堰广场也有一个作为中心的主雕塑,高30m,起到挈领被河水和城市干道分割的四个板块的作用,与雕塑成一直线的是一道导水镂墙,构成一条轴线。但这一中心和轴线更多的是起到空间组织联系和视觉参照的作用,并没有损害广场空间的多元化,形象地说,主题雕塑和楼墙在这里是个“协调者”而非“统治者”。

  利用场地被河流和城市主干道切割后形成的四个区块,形成四个功能相对有别,但又互为融合交叉的区域,动中有静,静处有动,大小空间相套。

  I区以观演广场为主。设有舞台,常为演艺场所和小群人晨练场所;同时又有滨河休闹带供使用者静处、散步或赏景,并有林下休闲区供南部居民区的使用者小聚聊天、遛鸟晨练。

  II区以水景和平地广场为主。清晨和傍晚常有大量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平时则是儿童戏水的乐园,这里有雾泉、高塔落水、坡面流水、卵石水池,,这里也是观光客的最佳去处,留影者可以找到许多奇妙的景观作背景。在南部和西南部设安静的林下休闲广场和下层式水池空间,一条蔽荫长廊将其与喧闹的北部分开,大量的树荫、座凳、安静的空间,最受邻里居民的青睐,西侧临河,与对岸I区的滨河休闲走廊相呼应,设大量石条凳,以供休憩、观景。

III区以旱地喷泉为主。吸引大量儿童和大人观赏和游玩。南、西两侧为樟树林,为游客提供大量的林下休息空间。西侧滨河带则同样提供石条座凳,近观河水。

  IV区,桂花林下的袖珍空间。5m x 5m见方,晕宜三五成群的麻将客和耍牌者,而这正是当地民众的喜好。这种空间设计源于原场地中土坑的尺度,因为当时现场考察发现,这些土坑加上曾用于拴缆绳的水泥墩,是牌友们最喜爱的场所。

在II区和IV区之间,则是一下沉广场,与隧道相结合,沟通两区,叠瀑环绕,形成另—种体验空间。

  2 参与交流和聚会的场所

  广场的设计从总体到局部都考虑人的使月需要,使广场真正成为人与人交流和聚会公乡场所。

(1)观演式交流:在I区观演舞台的设计中,演出、观看、伴奏和后台排练,都通过景观设计的空间处理手法,形成既有联系又有分隔的空间。舞台上是“金色帷幔”雕塑,它既是舞台布景,又是独立的雕塑,同时是演出的伴奏队的遮护。舞台背后有竹丛围合,其后是后台的排练场,一个绿色豁口将前后台联系在一起。舞台前景是一组涌泉-隔着下沉式广场与舞台遥相呼应的是台阶和高低叠石构成的观众席,一些叠石一直延续到下沉广场之中。—切都在风景之中:有表演活动时,这是一个风景中的舞台——回到风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中国传统园林中植物造景艺术与研究(上)

  • 下一篇文章: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可操作性的思考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寻回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成都都江堰广场案例”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寻回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成都都江堰广场案例”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寻回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成都都江...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