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油菜史话      ★★★ 【字体: 】  
油菜史话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14:09   点击数:[]    

在北欧西海岸,在“瑞士湖居”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它的原始祖先的种子。著名植物学的家第康道尔在(农艺植物考源}一书中曾推测,这种原始型甘兰种子可能是由阿利安的克勒特族人自亚洲带到欧洲去的,长期以来它被栽培在欧洲许多国家的花园里供作蔬用,今天在荷兰、英国以及北欧海岸可以找到它的野生类型。直至十六世纪才开始采籽榨油。这种油菜株高中等,根系发达,茎叶有明显的缺刻,被覆着厚厚的一层腊粉。苔茎叶片轮茎着生,这是残留的亲缘甘兰的痕迹。花朵状如复瓦,植株没有辛辣味。甘兰型油菜结果多,种子大,含油量高。一般的千粒重在2.5—3.5克,少数品种在4克以上,含油量在42%,最高的可达45%一47%。我国栽培的甘兰型油菜是20世纪<o年代先后从日本和欧洲引起的,又称为番油菜和西洋油菜,是我国长江流域现今种植的主要类型。

在芸苔屑十字花科植物大家庭中,除了油菜三姊妹外,还有其它同宗异名的家族,如我国古代供作榨油用的芜菁(俗名蔓菁)、供作绿肥作物栽培的满园花(俗名油萝卜)以及白芥、黑芥、芸芥等,因它们主要用途不供榨油,故不列入油菜家族中叙述了。

油菜家族兴旺,亲缘殊异,但追根溯源,它们和白菜、芥菜、甘兰一样,仍然是从一个共同的祖先一一山白莱来演化而来的。据(救荒本草}记述,山白菜“苗叶颇似家白菜,而茎叶细长,其叶尖梢有锯齿叉,又似君达菜而尖瘦亦小,味甜,微苦。采苗叶焯熟,水淘净,油盐调食。”今天在我国黄河流域丘陵山地仍可以找到这种野生山白菜。油菜家族的三姊妹所不同的是,白菜型油菜(2。:20)仍然保留着其祖先白菜的血缘,芥菜型油菜(2n=36)则是黑芥与白菜的杂交后代,甘兰型油莱(2n:38)则是甘兰与白菜杂交的后代。现代科学家模拟油莱演化的途径,采用人工杂交授粉的方法,培育成类似今天栽培的各种类型油菜,或者类似其祖先的黑芥和甘兰,证明它们之间在遗传学上的亲缘关系,为培育油菜新品种开辟了新的途径。

古代的精湛农艺

精耕细作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优良传统,而油菜栽培又是从蔬菜园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籍中记述种植油莱的丰富经验,其栽培技术之精,管理措施之细,轮作倒茬之妙,榨油方法之巧,令人叹为观止。

1628年徐光启著《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江南农民栽培油菜技术:“先于白露前日中锄,连泥草根晒干成堆,用稂草起火。将草根煨过,酌用浓粪搅和如何泥,复堆起顶上,作窝如井口。秋、冬间将浓粪再灌三次,此粪灰泥为种莱肥壅也。到明年九月,耕菜地再三,锄令极细,作垄并沟,广六尺,垄上横四科,科行相去各一尺五寸。用前粪灰泥,匀撤土面,然后将菜秧移植。植之明日,粪之。地湿者粪三水七,干者粪一水九。如是三、四遍。菜栽渐盛,渐加真粪。冬月再锄垄。沟泥锹起加垄上,一则培根,一则深其沟,以备春雨。腊月又加浓粪生泥上。春月冻解,将生泥打碎。正、二月中,视田肥瘦燥湿加咸。加粪壅四次。二月中生苔,摘取之,糟腌听用。即复多生苔心。花实亦繁。立夏后拔科收子。中农之入,亩籽二石,薪十石。薪中为蚕簇也。”概括地记叙了油菜从种到收全过程的精湛技艺,一般每亩菜籽产量已在100公斤左右。

古代人在“春采苔,可以为蔬”的种植过程中发现,摘苔后的油菜,枝果繁茂,产量增加。<便民图纂}记述:“油菜最易起苔,去苔则歧分而结子繁,榨油极多。”因此,摘苔是沖菜增产的一项措施。农民总结的经验是:肥地、稀植、壮株少摘苔,以增加分枝;瘦地、密植、弱株则不宜摘苔,l厶保证种子饱满。因地制宜,合理运用,才能收到增产效果。什么时候收获呢?(三农记》说,“获宜半青半黄时,芟之候干”;“收获宜角带青,则子不落;角黄,子易落。对日芟收易耗,须逢阴雨月夜收,良。”适时收获也能确保菜籽质量,提高菜籽出油率。(致富奇书广记》记述:“老则坚实,千则不潮,净则不杂,润则光彩而多油,所以可贵。”精辟概括地论述了油菜适时收获的重要作用。

13世纪我国南方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并发展油莱与水稻轮作,14世纪遍及南方地区。(务本新书)记述,在水稻收获以后,“即下菜种,和水粪之,芟去其草,再粪之,雪压亦易长。明年初夏间,收子取油。”15世纪江南地区创造了油菜育苗移栽技术(《便民图纂》),解决了油菜与水稻轮作换茬季节紧张的矛盾。到了17世纪,油菜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油菜作物了。正如清代张百城著《冈田须知》记述:“沿江南北农田皆种。油莱七成,小麦三成。”可以窥见当时油菜在南方种植面积已经占了很大的比重。

古籍记述南方稻田发展多熟制的经验,清初张履祥写的《补农书》,谈到小麦、油莱间作的增产效果:“以壅菜盖麦,最肥地力……土肥而粪省,农人不劳而菜茂,来年禾复易长。”《冈田须知》亦说:“沿江南北农田一般种七成油菜三成小麦。盖因小麦田底瘦,油菜田底肥,且油菜收子多而又贵也。”《齐民四术》论述种小麦和种油莱的利弊:“其植麦者,耗费工太甚,宜三分之,以二分种麦,一分种菜子……亩收子二石,可榨油八十斤,得饼二十斤,可肥田三亩,力庇两熟。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19世纪日本对西洋农学的吸收

  • 下一篇文章:朝鲜后期农书中的水稻品种分析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油菜史话”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油菜史话”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油菜史话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