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更是不堪重负,从而挫伤了粮食企业积极性。有效需求决定供给,销粮难反映了粮食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形成了“市场失灵”,需要采取“政府干预”。而政府掌握的信息不充分,流通体制不完善,调节措施不得力,又形成了“政府失灵”。粮食如何进行宏观调控,价格机制如何建立,涉及多方利用和诸多深层次问题,只有通过深化粮食企业改革,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粮食企业改革是适应粮食市场国际化的需要
中国即将加入WTO,粮食市场将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加快了粮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入WTO后,由于全面融入世界粮食市场,在中国国内就形成了粮食生产消费和流通的最大市场。就贸易来讲,不是单纯的内贸和外贸,而是形成内外贸相结合,有进有出、进出自由的局面,形成了真正意义的大市场、大流通,粮食市场化步伐将大大加快。
粮食企业改革是适应入世的需要。我国加入WTO后,粮食市场面临极大的挑战和冲击将体现在:第一,取消进口数量限制,实行关税本额制度。世贸组织以推动贸易自由化为宗旨,强调由市场来决定进口,不能有进口数量限制,对主要粮食品种如小麦、玉米、稻谷、油脂实行关税配额制度。第二,取消任何形式的出口补贴。出口补贴是造成不对称贸易条件一个重要方面,违背公正、公平、透明的自由贸易原则。中美农业合作协议强调取消对所有农业产品的出口补贴,这对我国的粮食外贸出口无疑也是一大挑战。第三,最惠国待遇的普遍认同原则。根据世贸组织关于最惠国待遇的规定,同任何一个成员国达成的最优惠条件,同时也扩大到所有成员国。就国际粮食贸易而言,经济发达的国家,劳动生产率水平高,粮食贸易位势差高,竞争渗透力度大,在最惠国待遇中获利更多。第四,强调私营企业的不可或缺性。在中美农业合作协定中规定,配额应国营进出口公司和私营企业之间合理分配,在大米关税配额中规定私营企业要占一半。这就为私营粮食进出口企业,特别是粮食跨国公司抢占中国粮食市场铺平了道路,同时也逐渐削弱了我国国有粮食企业垄断地位。第五,低价粮食对国内粮食市场的冲击。据统计,我国粳米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40%,小麦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60%,玉米高于46%,大豆则更高达84.5%。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低于国内粮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