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不同水景与不同城市功能区、城市活动和城市场所的结合。根据三灶江两岸的未来功能布局,西岸主要是市级公共设施所在地,由南至北依次是文教区、市政府、体育中心、会展中心、商业中心、大剧院和文化活动中心;东岸主要为居住用地,这些不同的城市功能对亲水性、对滨水景观和滨水活动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我们利用规划所形成的两套不同的水系和水循环,满足了不同的要求: 东岸的生态水系强调自然景观,是水循环中的低水位,它构成了穿 越社区间的溪流河网、池塘湿地,营造了优美宁静的居住环境。 西岸为景观水系,以人工湿地进行水质控制,利用风能和太阳能进行初步的水位提升,形成水循环中的中水位,与规划地面高程高差1.Om。文教区与人工湿地处理设施相结合,发挥其环境教育功能;市政府、体育中心、会展中心则利用获得的清洁景观用水,与城市的广场、开放空间相结合,形成各种亲水的城市活动。景观水系进入商业区则再次提升水位,构成水循环中的高水位,与地面高差O.5m,可采用各种人工化的硬质驳岸,结合商业区人流较大的购物步行街、露天茶座,构筑更为多样化的滨水活动{图 5}。 4.2.2城市、社区间的绿色休闲网络 规划没有单纯强调一条河流的规划,而是强调整个水系的建设。通过水系河网的建立构成社区间的绿色网络,联系了每栋住宅的庭院绿地、每个社区的绿地、城市公共绿地、公园和开放空间,成为社区间、社区与城市间联系的纽带,成为一个没有机动车的绿色休闲体系,它是对传统水乡城市格局和生活方式的新的延续。 4.2.3生态基础设施的建立,提高了土地的价值,带动土地的开发 由于本次规划整合了整个区域内的水系和绿地系统,使其构成了完整和较为独立的基础体系,因此可以将其作为生态基础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一起进行先期建设,纳入由政府实施的土地整备和一级开发中。它一方面保证了绿地系统的完整结构和功能,另一方面改善了土地的开发环境,先期提升了土地的价值,实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3景观和历史文化体系的规划和设计 ——塑造优美的景观,体现地方精神 4.3.1历史挖掘 景观的塑造应体现地方精神,因此规划首先要做的是对历史文化的解读,它包括场地深层次的历史内涵和即将消失的生活记忆。这部分工作主要通过文献阅读分析和现场的踏勘、体验、记录来完成。 (1)深层历史:围垦文化、移民文化、青瓷文化是慈溪的三大文化。其中,千年来先民们的围垦活动是塑造今日慈溪地方景观的基本动因,唐涂宋地、倚山向北围垦形成的土地景观的演替和纵横交错的水网格局最富慈溪地方特色。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我们绘制了一系列的历史地图和土地景观剖面,从而解析了规划区域的深层历史(图 6)。今天看到的三灶江两岸的城市区域,从汉唐年间开始,经历了从海洋、盐沼、盐田、棉田、农区到城市的漫长演变过程(图7),如今这些景观都已不再,惟一遗留的是经过场地的3条古塘——大古塘、周塘和潮塘的遗迹,诉说曾有的填海历史。同时,这种土地时间维度的景观历史,今天仍展开在整个区域范围的空间维度上,从城市南郊的山林到海边正在修筑的海塘、山海之间,从城市到村庄农田,再到滩涂鱼塘,慈溪演变的历史依然在上演(图8)。 (2)场地记忆:规划场地现状仍保留着城郊村镇的水乡格局,其中所蕴含的生活场景,作为普通人的记忆,在新的城市建设中,同样应得到适当的保留。它包括现状水网和街区的纵向平面肌理,旧的河堤、石桥、埠头,小面积的稻田村舍,以及乡土植物群落等。 4.3.2具体规划措施 (1)建立区域性的遗产廊道和解说系统 建议将三灶江的滨河绿带继续延伸至城郊,建立山海之间一条完整的区域性遗产廊道,讲述土地的故事,展示山海之间一系列的景观演化和不同年代的旧塘遗迹,成为城市最好的环境教育和休闲廊道。 建立场地内的解说系统。包括解说牌和博物馆,标明历史遗迹,同时可用历史剖面讲述每块土地的历史。 (2)景观设计体现地方精神和场地记忆 三灶江两岸的景观设计,从对场地历史内涵的解读中获得灵感。将土地所经历的5种典型景观——海洋、盐沼、盐田、棉田、农田作为三灶江沿岸5个重要节点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如市政广场、体育会展区广场等,用抽象和现代的形式语言进行讲述。而对于有价值的场地记忆,则作为历史碎片与新的社区绿地相结合,成为有意蕴的社区中心。在绿化规划中则强调了对乡土植物的使用。 5 讨论 目前国内的滨水区规划,包括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的规划设计和水利部门的河流治理,都往往存在著一定的片面性,未能将滨水区的问题予以综合理解和综合解决。而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正在发展中的更为综合的学科,其优点之一在于可以从比其他学科更广阔的视野范围来解决问题,综合建筑学、艺术、城市规划、地理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提出更完善的解决方案。“景观设计学更善于综合的、多目标地解决问题”,“同时掌握关于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两方面的知识,懂得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景观设计师”,更应努力发挥其综合优势,致力于更完善的滨水区建设,而多学科的知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也应是景观设计人员首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本次规划作为进行多目标滨水景观设计的一次尝试,运用了综合的知识、方法,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设计,以期实现综合的目标。 作者简介: 俞孔坚/1963年生/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北京100871) 张蕾/1977年生/女/北京市人/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 2001级硕士生(在读)(北京 100871) 刘玉杰/1968年生/女/吉林省辽源市人/硕士/规划师/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北京100085) 参考文献: [1]孙鹏,王志芳.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演水区景观设计[J]城市规划,2000(9)19-22. [2]干哲新.浅谈水滨开发的几个问题[J].城市规划,1998(2):42-45. [3]刘晓涛.城市河流治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 .规划师,2001(6):66-69. [4]杨芸.论多自然型河流整治法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J].四川环境,1999(1):19—24. [5]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慧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慈溪市图志[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3. [7] Gozvada D.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its education [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2 (60):117-133. [8]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上一页 [1]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