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漏掉关键地质信息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实际工程中的工程地质分析仍然粗糙无力,结论含糊轻率,目标欠明确,该深的深入不下去,该省略的却做了许多无用功。实践工程地质中的人才队伍的经验性、权威性、进取心和责任心,都远远不如同行前辈,这是不争的事实。象笔者这样的忧患者,对实践工程地质的前景普遍并不太看好,至少在2010年之前不看好! 理论工程地质与实践工程地质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这是工程地质学科和工程地质专业不希望看到的。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反差的成因,恐怕与学术界的浮躁氛围和工程界的跳动环境都脱不了干系。一些学术界的前辈对新秀们的学风持质疑态度,早已告诚人们工程实践是理论研究的基础和源泉;而工程界的前辈专家们也多对理论研究的成果持“不可不信,不可全信”的谨慎质疑态度。陈德基大师多次举出三峡船闸高边坡的理论计算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的问题。还有的前辈专家毫不客气地警告一些所谓的理论研究纯属是对工程实践的误导。 其实,近二十年来真正对实践工程地质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才是可以发扬光大的学科精华。中科院孙广忠教授等学者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的“岩体结构控制论”和“岩体力学性质理论”,可以说是指导近几十年来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地质研究和工程地质缺陷处理的基础理论,这样的理论贡献,让工程技术人员能够接受,让研究人员一直有研究不完的课题。由于地质体实在太复杂,你在这个工程中研究出来的与工程实际完全相适应的成果,照搬照抄地用于另一个工程中去就有可能要出问题。 还有一些理论被自我吹虚了一阵也就再也无人问津了。形成这种局面,也许自吹的理论的确没有什么真东西,只不过现在的明白人都不会进行那种不顾面子式的学术批判罢了!另一种情况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新的理论没有被更多的人所理解和认识,因此就更谈不上被大家所接受。 不管怎么说,工程地质的理论研究是繁荣的,工程地质的工程实践正处于阶段性低谷状态,因此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两极分化,或者说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基本上就属于不足为怪的正常现实。 2 新生代学者专家与古生代专家学者之间的差异 如果将学者专家按地质时代进行戏说性分类,中国的人才队伍可以分为新生代人才和古生代人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间缺失了中生代人才。有些媒体把当代时髦青年划为新生代,这并不确切。而另一些媒体将时髦青年称之为新新人类,这还比较恰当。被本文称之为古生代的学者专家,是我们十分崇敬的前辈,有的已经作古,有的仍在为国家建设发挥着重要的把关作用。 新生代与古生代人才队伍呈不整合关系,并且属于角度不整合。古生代的专家学者们历经了中国工程地质五十余年的发展史,大多经受过强烈的“构造运动”和史无前例的战斗洗礼,火热的年代和时代的要求,培养出了他们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决不敢稍有闪失或华而不实,否则将导致无休无止的批斗和人格侮辱。我们求学的年代还常有专业老师举出“隔河填图”被判罪的实例,以告诫学生对待工作应具备的责任心和严肃性。但是在新生代技术人员或研究学者中,仍然还是发现有钻孔、试验等基础资料做假,学术研究做假,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迹象! 新生代的特点在于知识结构新,思想活跃,敢想敢干,不想干就走人,少有那种在一颗树上或在一个专业上吊死的保守思想,信奉实用哲学,追求个人价值,并不完全认同官本位和向钱看的理念但却将获得一官半职和丰厚的收入作为奋斗目标,少有专业的理想与浪漫,多有愤世嫉俗的言论。在一些出类拔萃的新生代人物的身上,你当然还可以见到那种在学风上轻漂浮虚的灰色影子。 古生代专家学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没有能够很好地得以在新生代中发扬光大,这一令人遗憾的倦念,常常让人推测中国的工程地质如果没有了他们,真不知道该是什么样。前辈专家学者的经验与智慧、学识与学风、精神与追求,责任与态度,精益求精,严谨求实,执着专一,等等,所有的美好词句都用上了,仍然还有挂一漏万的嫌疑。当然,古生代专家学者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们也有胆小怕事不敢坚持真理主持正义的时候,特别是某些新生代的那种虚漂浮躁的学风和见利忘义的为人,有的正是个别古生代学者专家睁只眼闭只眼带出来的。 有专家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滞后的原因在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环境。无论是搞理论研究,还是从事工程实践,都需要一种好的传统,一种好的氛围,共同营造出合适的环境。然而,在学术界的某些浮躁风气影响下,一些人靠“包装”,靠“炒作”,不久就“著作等身”,这样的环境是“杀人”环境。浮躁的学风把本来悟性极高智商不低的学者送上了追名逐利的时代列车,官本位葬送了一些本来可以成为优秀地质师的业务精英,金钱更让严肃的技术工作变得粗糙马虎,领导者的无知则把工程地质这个举足轻重的专业逼入了极其尴尬的境地。 当然了,古生代的环境与新生代的环境差异很大,人类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过程中还在不断进化。我们硬要把古生代和新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