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和力量,理所当然地应该携手共建素质教育的平台。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必须依托于这个大平台。这场改革应通过开发有机联系的教材、认知工具和相关网络资源等,努力促进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积极有效的互动,共创致力于终身学习机制形成的浸润式学习文化氛围,共同支撑儿童与青少年跨越时空局限的基于丰富资源的学习、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以及互动合作的学习,实现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的真实与虚拟教育的无缝链接,从而最为有效地、全面地提升人的素质。
总之,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是涉及我国教育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的问题,因为,它所影响的不仅是一代新人的培养问题,它还将深层次上影响我国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素质,并由此影响我国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力与生存力。因此,这样一场改革应该代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方向,应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国内,这样一场改革应该面向全社会,具有开放性,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应该引起包括科学领域、教育领域、企事业单位、学校师生、家长在内的社会各方人士的关注与参与,使整个社会在改革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更新理念,提高信息素养,共创学习文化。我们认为,只有在改革的过程中才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从而在真正意义上进行教育的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