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精英知识人阶层的自我维系的社会机制是高等院校的人文学科和研究机构。“主义”宗教的政党伦理对大学教育控制不同程度的减弱,种种现代主义思潮重新涌入高等院校。目前来看,在汉语知识界,占支配地位的各种主要思想虽然都具有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建制保障,但是社会化机制都相当脆弱。 六 近十五年来,作为汉语知识阶层的培育机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出现了新的区域结构:除大陆、台湾这两个汉语知识界的主要区域之外,香港的汉语知识界日趋活跃,为数可观的大陆、台湾、香港的留学北美的知识人,逐渐结集为一个新的文化型宗教知识精英群体。由于这四个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机体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的大学建制受制于各自的社会—文化机体的规约,尽管不可忽略流动因素的影响,伦理资源将日益显出不同的建构意向。 如果中国古代的精英伦理是知识人型的,或者说中国古代占支配地位的宗教是文化型的,而非祭司—教团型的,那么目前情形来看,在政党伦理衰弱之后,汉语世界的国家伦理资源将进一步亏空。尽管祭司—教团型宗教(尤其是佛教)有日益明显参与社会伦理建构的行动,仍不足以平衡民间型大众伦理的伸展力。 精英伦理要想维系住自身的生存并尽可能重建社会化机制,看来只有固守并维护大学的人文领域,然而,即使这一领域亦面临被缩减的困局。 大众伦理在形成新的样式(如气功教伦理)。精英伦理在没落,大众知识人的伦理却在通过流俗文化扩张,这亦可视为大众伦理新样式之一。种种伦理样式的消长,实力东亚现代性的问题之一:当今汉语世界的精英气质和体验结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伦理结构之重构是怎样的?由于汉语世界的不同社会机体(大陆、台、港、东南亚及北美华人社区)的差异,一般性的分析己甚难进行了。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