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企业将突破行政区划组织生产,农民靠订单、保护价、二次分配保证自己的利益,村民自治组织发展经济的职能因此而发生相应的变化,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的领导者、决策者转变为服务者。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组织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其内在的动力是经济组织与农户之间的经济利益,它将跨越村的范围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渐进性决定了村党支部在村民自治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 一蹴而就,农民的思想觉悟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提高,村民自治的职能作用难以发挥到位,村委会依法履行自治职能的同时,村党支部维护农村稳定、经济发展将起到保证作用。村委会选举作为村民自治的基础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选举制度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但“草根民主”的劣根性还将影响村民自治的质量和进程,围绕党支部“配班子”(村委会)仍是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增强村级组织活力的途径之一;村民自治处于从属地位,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在具体工作中还会出现许多矛盾和问题,有的可能出现村党支部领导取代村民自治,这都是村民自治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 第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村民自治的实践,将促进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其一,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反映了村级组织发展的方向和趋势,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村民自治的方式、职能也将发生变化,村民自治的法律制度要体现和适应这些变化。其二,村民自治的法律制度赋予村民委员会自治权力的同时,还要有措施保证自治权力的实现,使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保障、有力度,防止村民自治“自生自灭”。其三,村民自治制度作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要和社会经济、政治改革相协调,体现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它既体现了经济制度也体现了政治制度,既体现了以民主为内容的宏伟 目标,也阐述了实现目标的措施和手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说明实现民主目标的艰巨性、长期性。同样,基层民主和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也是一个渐进的、发展的过程,扼杀村民自治必然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过高地估价村民自治的客观基础,过快的推进村民自治,可能会出现管理的“真空”,同样影响农村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客观地分析现状、预测未来,作出适合农村实际的制度安排,把握村民自治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以积极的态度,稳妥地推进基层民主和村民自治,有利于促进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