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农村研究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字体: 】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4 19:48:44   点击数:[]    

女的高期望以及经济满足感的补偿作用,促进了她们婚姻的稳定。

    路径分析方法证实,留守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对婚姻稳定产生破坏作用的:其一,丈夫外出,夫妻继续社会化的环境不同、机制不同、过程与结果不同,导致夫妻人格特质差异的扩大,使过去的“般配”或“同类婚”变得不“般配”或“异类婚”,使过去的不“般配”或“异类婚”变得更加“不般配”或更加“异类婚”,从而不可避免地给婚姻稳定性带来负面影响。其二,丈夫长期外出,使留守在家中的妻子对农业生产和家庭事务有了“缺席性领导权”,对农村政治活动和社会交往有了“缺席性参与权”,对自己的劳动所得有了“缺席性支配权”,这些必将促进了她们的自我意识、自主意识的增强,使她们开始认识到,她们并不是生儿育女的工具,也不是丈夫的附属品,这种婚育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使她们更“敢于”产生离婚的念头。其三,丈夫外出后,留守妇女独立承担了本应该与丈夫共同承担的家庭责任和义务。她们在家务劳动、子女教育、赡养老人和从事农业劳动等方面的负担有所加重。丈夫外出成了她们家庭压力的一个转折点,短时期内压力源事件急剧增多,家庭压力强度陡然增大。尤其是她们在进行社会比较之后,如从纵向角度比较,即与丈夫未外出之前相比,其家庭压力明显加重了;从横向角度比较,即与非留守妇女相比,其家庭压力也要明显大于非留守妇女。因此,她们会深刻地体会到,家庭压力的增大,主要是因为丈夫的外出,将一部分家庭压力转嫁到自己的身上。她们对丈夫分担更多的家庭压力充满期盼,期盼他们像过去未外出之前一样分担家庭压力,像其他未外出的丈夫一样分担一部分家庭压力,但当这一切都落空的时候,在她们心目中容易产生抑郁情绪、敌对情绪和悲伤情绪,从而影响婚姻稳定。其四,丈夫外出务工之后,长期的空间分离使留守妇女婚姻的许多功能无法得以实现,降低了其婚姻幸福感和婚姻满足感,从而影响婚姻稳定。其五,性生活是婚姻的生理基础,男女之间基于生理基础的性行为和性关系,是促使他们成就婚姻的一个外表上看不出来的强有力的动因,是创造幸福婚姻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的基本需求。而留守在家中的妻子每天不仅要承担着沉重的劳动和生活压力,而且由于长期不能与丈夫团聚,过不了正常的夫妻生活,久而久之,导致性压抑、性饥渴,降低婚姻满意度,影响婚姻质量,危及婚姻稳定。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 76[2] 段塔丽.性别视角下农村留守妇女的家庭抉择及其对女性生存与发展的影响———基于陕南S村的调查.人文杂志, 2010(1): 172[3] 赵瑞娟.提升留守妇女社会地位推进新农村建设.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12[4] 李泽影,梁英志,刘恒.行走在婚姻边缘的女人们———四川省农村留守妇女婚姻家庭问题调查与建议.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9(4): 75-78[5] 吴惠芳,叶敬忠.丈夫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影响分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1):15[6] Lorenz F O, CongerR D, Simon R L, et a.l Economic Pressure andMaritalQuality: An Illustration of theMethodVariance Problem in the CausalModeling ofFamily Processes.Journal ofMarriage and the Family, 2008, 53(2):375-388[7] BitterR G. LateMarriage andMarital Instability: the Effects ofHeterogeneity andMarital Instability: the Effects ofHeterogeneity and Inflesibility.Journal ofMarriage and theFamify, 1986, 48: 631-640[8] Bumpas L L, Sweet JA. Differentials inMarital Instability.American SociologicalReuiew, 1972, 37: 754-766[9] 徐安琪,叶文振.中国婚姻质量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259[10] Greenstein. Gender Ideology and Perceptions of the Fairness of theDivision ofHousehold Labor: Effects onMaritalQuality.SocialForces, 1996, 74(3): 1029-1042[11] Kristin. TheModeratingRole ofGender andGenderRoleAttitudes on the Link between SpousalSupportandMari-talQuality.SexRoles, 2006, 55: 73-82[12] 卢淑华,文国锋.婚姻质量的模型研究.妇女研究论丛, 1999(2): 8-16[13] 蒋永萍.留守妇女与新农村建设的制度设计.中华子女学院学报, 2009(3): 15[14] 覃金玲.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留守妇女的角色调适———以咸丰县官坝苗寨为例.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4): 19-22[15] 李银河.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2: 182[16] 易松国.离婚原因、后果及社会支持.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4): 12-16[17] White LK. Determinants ofDivorce: A Review ofResearch in the Eighties.JournalofMarriage and theFamilies,1990, 52: 904-912[18] LewisR A, SpanierG B. TheorizingAbout theQuality and Stability ofMarriage∥BurrW R.ContemporaryTheo-ries aboutFamily. New York: Free Press, 1979: 268-294[19] Udry JR. MaritalAlternatives andMaritalDisruption.Journal ofMarriage and theFamily, 1981, 43: 889-897[20] BoothAlan. Divorce andMarital InstabilityOver the Life Course.Journal ofFamily Issues, 1986, 7: 421-442[21] 徐安琪,叶文振.婚姻质量:婚姻稳定的主要预测指标.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02(4): 107[22] 李喜荣.农村留守妇女的婚姻稳定性探析———豫东HC村的个案研究.妇女研究论丛, 2008(6): 26-29[23] 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66[24] 邓伟志,徐榕.家庭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34[25]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146

上一页  [1] [2] [3] [4]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研究评述

  • 下一篇文章:试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的伦理之维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新形势下村委会成员竞选应注意的几...
  •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
  • ››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
  • ››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婚姻稳定性的...
  • ››农村土地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综述
  • ››抓好农村信访是构建和谐乡村的关键...
  • ››完善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基层行政...
  •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 ››从文化的视角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
  •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