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与机制”,并以此分析《管子·国蓄》中“谷贵则万物必贱,谷贱则万物必贵”的话。“当粮食丰收时,谷价虽贱,农民有较多粮食可卖,收入足供所需,其副业生产可以收缩,或把较多产品留作自用,产品投放市场数量较多,故谷贱万物贵。当粮食歉收时,谷价虽贵,农民没有什么粮食可卖,收入不足抵偿其各项开支,甚至还要买进口粮,这样,只好增加副业生产,把较多产品投放市场,以弥补生计之缺,故谷贵万物贱。这说明在当时地主制下的小农经济,商品生产是自给生产的补充,副业生产是粮食生产的补充,其农副产品投放市场的多寡,主要不是取决于自身的需要,而是取决于自身的需要,即以足够换取自己不能生产的那部分物质资料和交纳贡赋为度,其副业生产规模及其产品投放市场的数量,则依据粮食生产满足上述要求的程度来调节。”“由此可见,在地主制下的小农经济中,由自然经济所产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活动机制,仍然起着决定作用。”[34b]
现在我们再回到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上。
从上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我国封建地主制下的小农并非完全自给自足,他们与市场已有较多联系,小农经济中可以容纳商品经济的成份,在整个地主制经济时代,尤其是明清时代,商品经济有较明显的发展。——这是多数学者所公认的事实,但解释各有不同。一种意见认为,这种商品经济繁荣的表象和它实际达到的水平之间有很大差距,相当部分带有自然经济的痕迹,从总体看,当时的小农经济仍属自然经济范畴;或因其既包含商品经济成分,又仍以自给性生产为基础或依托而称之为“不完全的自然经济”。另一种意见认为我国小农经济中商品经济的这种发展已使它脱离自然经济的范畴,而属于商品经济中的一种类型;但这是建立在劳动生产率低下,小农经济贫困化基础上的特定类型的商品经济。在这种商品经济的基础上,新的生产方式难以建立。——在这一点上两种意见又趋向接近,不过,我国封建地主制下商品生产的发展,能否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的建立,则不但在两种意见间,而且在两种意见内部,也存在着实质性的分歧。
如果光从小农经济产品进入市场的数量和比例看,的确很容易得出我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已经商品化(或已脱离自然经济)的结论,但若从社会分工发展程度,农民劳动生产率和他们所能掌握的剩余产品作些分析,这种商品经济的实际水平就值得考虑了。如果进一步考察小农经济的运行机制,上述结论恐怕就难以成立了。陈春声.刘志伟所说的“农户经济活动的非市场导向性”,撇开概念表达的歧异,与蔡雅诺夫所揭示的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户经济活动的原则,并无本质的区别,似乎也不需要到传统文化中去找寻清代经济运作特殊性的根源。黄宗智既然承认中国明清以来小农经济的发展是依据蔡雅诺夫的逻辑来推动的,则他所谓明清以来小农经济已高度商品化的结论就可以商榷了。把维持生存放在首位,不正是可以理解为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原则吗?个体小农之所以能在边际报酬低于正常工值的条件下投入家庭劳动从事家庭手工业生产,并以其低廉价格获得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正是因为有自给性生产作了它的底垫的依托吗?正如有些日本学者所指出的,中国土布之所以能维持低廉的价格,其“秘密就在于它不是基于商品生产,而是以自给自足为基础的,将支出压至最低限度而几乎不考虑工资部份,才使低价格成为可能。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低价格是完全无视‘商品’化相对应的价值问题,基本上是‘劳动力浪费体制’才得以实现的。”[29]
上一页 [1] [2] [3] [4] [5] [6]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