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相当稳定的派系事实上会构成政党的雏形。但派性并不必然在村委会选举中产生出来,因为形式派性本身需要成本,它需要找到自己的收益空间,只有有了一个收益的空间,派性这个需要不断地投入时间和精力的争斗形式才会延续下去。集体经济资源是派性最为重要的收益空间,村庄精英对荣誉和面子的看法也可以构成此种收益空间。与派性需要收益空间相关,随着自然村的功能逐步集中到行政村(村委会),和行政村半熟人社会的特点,行政村越来越成为形成派性斗争的? 〉背『稀?nbsp;当前的农村,荣誉和面子收益越来越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农村普遍贫困化的困扰,而构不成派性斗争的收益空间。本文中,我们重点讨论村集体经济资源状况为派性提供的这种收益空间。
二、派性的基础与展开过程
派性是与派系不同的一个词汇。一般来说,派性和派系都是指农民之间的分派特征,但派系既然形成了“系”,就相当稳定,而派性仅仅是一种分派特征,还没有发展出稳定的组织形态。笔者曾比较台湾乡村选举中的“派系政治”和大陆选举中的派性斗争,讨论了派性与派系之间的不同[3]。
派性的产生是有社会基础的。一般来说,当农村中强有力的传统组织如宗族、宗教组织存在时,派性并无产生的空间,这时候,农村社会是通过宗族、宗教等特定规则和方式组织起来运作的。而在农民已完全原子化的社会中,仅仅依靠赤裸裸的利益联结,也无法形成派性,因为原子化的村民是难以达成有效的合作协议的。 因此,构成派性社会基础的,是农村传统的强有力的具有构成涂尔干所说“机械关联”基础的集体意识解体,自组织能力消解,但村民现代的公民观念还没有完整发育,农民也还未完全原子化的产物。建国后,随着革命运动的强有力冲击,农村传统的自组织能力丧失,农民需要一致行动以表达共同利益时,他们以新的形式组织起来,这种形式是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建构起来的,比如具有共同地缘利益且相互熟识的邻里关系,因为同学而形成的朋友关系,因为学艺而形成的师徒关系,因为婚姻而形成的亲戚关系和因为血缘而形成的宗亲关系,这些关系的重要特点是往往限制在一个相对狭小的范围之内,关系链条很短,而且大都是十分个人化的关系。这种十分个人化的关系是从个人出发的,只有他本人才可以享有。其他人不能共享的关系,他的朋友,他的兄弟、亲戚,他的邻里等等,是以他本人为中心线索展开的。其他人也如他一样形成了自己特殊的个人交往圈,构成这每一个特定义往圈的关系,每一个都是特殊的、每一个也是狭窄短小的,没有如过去强宗大族那样可以动员很多人的强大关系(这种关系大都已通过建国后的革命运动瓦解掉了),也因此,没有一个具体的人的特殊交往圈是可以为其他人共享的。每一个人成为自己关系的独占者。(相对来讲,宗族是所有同族的人共同占有的交往圈和每个人都可以动用的关系力量。)这种特殊占有状况,就使得他本人没有办法将这些关系移交到其他人,他退出派性斗争时,其他人也无法重拾他的全部关系资源,这正是派性不稳定容易解体的原因。 以上每个人特殊占有自己关系资源的状况,为派性的形成及其特征提供了展开的基础。但仅有这种交往圈是不够的,还需要动用这种交往圈和关系资源去为特殊目的服务,比如为选举服务或争取其它好处。而在村庄,因为大的传统和现代组织资源都不存在,每一个具体的人都无可以有效控制全村的交往圈和关系资源,因此,不同的交往圈就需要为某种目的进行合作,这就产生了许诺和利益收买的问题。这正是进一步展开派性的前提。 具体展开派性的以上两点,第一点就是,派性斗争是以具体个人的关系为基础展开的,是以两个对垒的个人为中心展开的特殊交往? 凸叵底试吹亩岳荨5弊魑行牡木咛甯鋈舜优尚远氛型顺鲋螅渌宋薹ㄌ畈挂蛩顺龆帕粝吕吹目杖保飧鑫谱帕礁鼍咛迦说墓叵等Φ亩岳菀惨虼送呓狻U馐保诖遄冢尚远氛蛭涤胁尚缘拇遄。赡茏魑恢止呃有氯ィ馐焙虻慕沟闳宋锘蚨岳菟降墓叵等σ汛笪煌尚远氛皇且宰橹男问剑且韵肮叩男问降靡栽诖遄有6赡茉蚴牵尚远氛蛭岳菟街幸环降耐顺觯绕煜⒐摹E尚栽诖遄Я恕?nbsp;展开第二点,就是派性斗争的双方因为都缺乏足够战胜对方的群众基础,而不得不收买村中的其他村民,尤其是掌握着其他村民关系资源的那些村中精英人物,所谓选举时“拉中间”的策略。既然是要拉中间,就一定要有经济利益上或其他方面的许诺,这种许诺十分危险,因为许诺者往往无法兑现自己的诺言。起码是无法公平地兑现自己的诺言。这样一来,中间派变成反对派,另一方便会在村中占居上风,派性斗争因此而出现轮番执政的景象。 以下我们讨论兑现许诺的村庄经济基础。
三、派性与村集体经济资源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到,派性斗争的双方都具有两重结构,一是与自己关系十分接近的紧密关系层,这一层面的人不是很多,但构成复杂,基本上是以派性焦点人物为核心的亲朋好友。亲即姻亲和宗亲。在宗族意识不是很强的情况下,宗亲主要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