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艺术论文绘画艺术
   中国古典文人园林的山水画印记 黄江文      ★★★ 【字体: 】  
中国古典文人园林的山水画印记 黄江文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3 15:12:23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要:本文从研究山水画和古典文人园林并行发展、互相渗透的关系入手,通过分析山水画的艺术理论和古典文人园林的创作手法、绘画与造园的联系、画家与造园家之间的关系,来达到对古典文人园林艺术进行研究的目的,从而归纳整理出古典文人园林里蕴含的山水画元素,希望对当代景观设计能够产生积极有益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山水画;古典文人园林;画论及园论;山水画语言;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她集自然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艺术之美和文学之美的精华于一身,是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中国古典文人园林和山水画一脉相承,在历史的进程中她们并行发展,相互渗透,互为影响。正如童寯在《园论》中所指出的:“中国造园首先从属于绘画艺术,既无理性逻辑,也无规则。”中国古典文人园林由于山水画的渗入,创造出如诗如画般的境界,留下了山水画深深的烙印。

    一、山水画与文人园林的相互渗透发展中国的山水画发端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由于政局不稳,战乱频繁,知识分子消极厌世,隐逸山林。他们凭借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寄情山水,这就促进了山水绘画和写意园林的形成。当时,出现了顾恺之、谢赫、宗炳和王微等著名的山水画家,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山水画论,如宗炳写的《画山水序》,谢赫写的《古画品录》等。山水画其时正由作为人物画的背景逐渐向独立的画种过渡。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名士们喜欢到近郊游山玩水,寄情养志,并以能鉴赏风景之美而自负。到后来,文人、名士们产生了能够在城市中坐拥山林的愿望,于是,文人、名士们纷纷造园,出现了民间造园成风、名士爱园成癖的情况,文人园林便应运而兴。此时山水画和文人园林之间互相渗透的情况已十分明显,奠定了此后的山水画、山水园林的同步发展、互为影响的密切关系。

    唐朝是我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阶段,到盛唐时,山水画已完全从人物画中脱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画种。当时出现了两派主要的山水画流派:一派是以李思训为代表的青绿工笔山水画;另一派是以王维为代表的水墨写意山水画。王维以诗入画,抒写文人情怀,他的《辋川图》,开创了后世写意山水的先河。唐朝的文人园林发展迅速,与六朝私家园林仅属于少数高门士族不同,已经普及到一般士人,并趋于成熟。此时,山水画和文人园林联系已非常紧密,许多画家、诗人纷纷参与造园。

    宋朝的文化空前繁荣,山水画和文人园林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米芾发展了泼墨山水,以书法中的点入画,通过主题的选择和某种墨戏的态度来表达文人趣味,用思想和情感在黑白世界里写心境。至此,山水画的创作倾向开始由客观向主观转变,注重笔情墨意,用笔比较简括,画面构图大面积留白,用自然之山水景表达文人的情怀,逐渐使山水画发展走向成熟。与当时文人画的风格相似,文人园林讲究意境的营造,在规划设计中甚至直接依照山水画论,这也是文人画家广泛参与造园的结果。

    明清的山水画门派众多,以唐寅、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派”,创作了大量表现文人园林风貌、反映园居生活的画作。

    据不完全统计,“吴门派”的存世作品中,关于园林的画作就有三十多种。此时,大量文人画家掌握了造园技术,常常运用画理画意来经营布置园林。

    二、中国古典文人园林与山水画的关系(一)画论及园论山水画与中国古典文人园林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在艺术上存在许多共性。正如童寯先生所讲的“造园与绘画同理,经营位置,疏密对比,高下参差,曲折尽致。”在我国古典文人园林的发展中,造园艺术很多都来自山水画论的启发,画论起着指导意义的作用。

    南齐著名画家谢赫的画论《古画品录》提出了品画六法,即“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这里的“六法”不仅是评价绘画艺术的标准,也是文人园林创作的依据。如其第一法“气韵生动”,是中国画艺术的灵魂,中国园林亦寓情寄意于自然景物之中,使人产生睹物思情的环境氛围。园林中的植物、水系、建筑,皆是传情达意的媒介,也是表现园林气韵的重要元素。其第五法“经营位置是”,是说绘画的构图。画理和园理相通,园景体现画境,“经营位置”即是造园的布局。其第六法“传移模写”指的是临摹作品。如同山水画的创作一样,古典文人园林创作也需要参考和借鉴大自然中的风景,经常采用模拟天然山水意境的表现方法。清代叠山大师张南垣,提出了模仿大山的局部来叠山可以表现山的整体气势的叠山理论,和山水写意画论不谋而合。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盛唐吴门画家张璪在《绘境》中提出的绘画创作理论,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文人园林的造园。

    “外师造化”在园林创作中指的是对大自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体验,获取自然元素,掌握其中的规律从中吸取创作原料;“中得心源”即将自然造化融会贯通,根据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对自然元素进行艺术加工,从而把自然美上升为艺术美,归纳总结出园林创作的艺术规律。

    清代的《芥子园画谱》,是介绍中国画基本技法的画谱,书中有介绍树、山、石、桥、水的画法,其画法几乎可以移植到园林小品的创作中,如画树:“虽属雁行,最忌根顶俱齐,状如束薪。必须左右互让,穿插自然。”画桥:“平板桥宜于杏花杨柳;蜂腰板桥宜于山河近岫;驼峰桥画宜于近江支港,水虽小而实可行舟者;曲板桥宜于回波曲水,因势倚石;齿缺板桥宜于古镇荒塘,寒村积雪。”(二)画家和造园家童寯先生说过:“重要的是一个好的造园家必须是一个优秀的画家。”纵观中国历史上的造园家,无一不和绘画有着紧密的联系。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以画设景,在陕西蓝田县终南山下修建了辋川别业,营造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

    诗人白居易喜好园林,他曾采用比较朴野的型式,结草堂于庐山。诗画家卢鸿辞官归隐,营建了嵩山别业。唐代许多文人集诗、画、园等成就于一身,足以说明山水诗、山水画与文人园林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宋朝文人画家苏轼、米芾都曾参与过造园,画家苏舜钦曾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即今天的苏州沧浪亭。酷爱书画的宋徽宗也亲自参与营建了皇家园林艮岳。在整个社会的推动下,文人园林逐渐被推到了高峰。

    明代的计成是历史上著名的造园家,他年少时即以绘画知名,从绘画中领悟到很多造园的法理,并给予实践,晚年他把自己数十年来积累下来的造园经验编成了造园专著———《园冶》,这是我国古代最为完整的一部关于造园的著作。明末大画家米万钟设计建造的米氏三园即勺园、湛园和漫园,园的景色大多是按山水画的画理来布置的,以画意布景,造园如画园。清初著名画家石涛把他的画作《醉吟图轴》中所画的主峰,运用到扬州的片石山房园林设计中的叠山实践来。清朝画家叶洮,参与了畅春园的规划设计。明清时期的画、园已经融为一体,紧密不可分,文人园林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在造园艺术与技术方面也达到十分纯熟的境地。

    三、山水画语言在古典文人园林中的应用(一)园境画意意境,是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的核心问题,它是诗画及园林艺术的灵魂,历来被艺术创作者视为最高的美学追求。中国绘画不仅要求形似,且求其神似。唐朝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境离不开象,又不等于象,而是超越于画中物象之外的深层意蕴。

    中国古典文人园林的创作依据山水画论,山水画的意境以情景交融的形式体现在园林的创作中。山水画并不局限于有限的物象,而是要在有限中呈现出无限。同样,古典文人园林的意境也不只是反映了大自然的风光美景,而是造园者用对人生的感悟和哲理,在造园的时候借助山水、植物、建筑等具

[1] [2]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民间美术与文化浅析 刘长斌

  • 下一篇文章:现代环境艺术理论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 关胜鹏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中国古典文人园林的山水画印记 黄江文”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中国古典文人园林的山水画印记 黄江文”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阿里古格藏传佛教后宏时期的民间美...
  • ››超文本文学形式美学初探
  • ››中国新兴版画在现代美术史上的突出...
  • ››关于中国动画的发展方向的探析
  • ››关于平面广告的发展思考
  • ››思想史运动的“85新潮美术”的追忆...
  • ››从《清明上河图》看宋代艺术生态
  • ››近现代美术语境中的岭南传统画家
  • ››技术决定的艺术生产论
  • ››简论中国现代美学的人生艺术化思想...
  • ››中国古典文人园林的山水画印记 黄江...
  • ››中国古典管理思想初探
  •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与教学
  • ››中国古典园林理想景观模式与生态智...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