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景象,寄托某种情感,抒写园林意境。当游者处于这种具体的景象环境时,往往会引发某种联想,并且加上自身的分析与理解,对眼前景象进行不断的延伸与拓展,从而带来一种思想上的感悟。文人园林意境的创造,使园林不再是以简单的物象存在,而是以“咫尺山林”的手法,在有限的空间里再现大自然的景色,表达悠远的园林意境,体现“象外之象”的艺术境界,渲染园林环境的气氛,使古典文人园林充满了诗情画意(图1)。
(二)师法自然
中国山水画崇尚自然,以自然为师,寄情于景,物我两忘,创造出高于自然的艺术境界。清代大画家石涛主张绘画应体察大自然之景观,领会于心而下笔如有神助,画山水者应“脱胎于山川”,“云游四方,搜尽奇峰打草稿”。中国古典文人园林作为“模仿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形式,造园理念亦然如此。计成在《园冶》中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点明了师法自然是文人园林造园艺术的精髓所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就是师法自然、顺应自然和表现自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文人园林造园家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内利用自然,模拟自然,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结合起来,创造出了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的园林艺术。
中国古典文人园林的总体布局、各种造园要素都极力模仿自然山水,尽量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力求自然天趣。如叠山模仿天然山脉的走势,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水体造景以自然水体为蓝本,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错落有致,尽量使园中之水具有自然之水的景象,追求自然活水之意趣;花木布置疏密相间,乔灌木也高低错落,不同的树种间杂相种,没有严谨对称的种植手法,任由枝叶自由生长,不讲究修葺,野趣天成,其形与神都十分重视表现自然;园林建筑的建设也随着地形变化而高低起伏,依山就势,参差错落,和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计成在《园冶》中说“楼台入画”,即是此意。中国山水画和古典园林的师法自然,并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而是在自然的基础上有所取舍,加入美的元素、作者的主观感受,使作品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图2)。
(三)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技法。中国山水画讲究虚实结合的空灵之美,虚实结合是表现意境的重要手法,也是画面气韵生动的因素。清代画家笪重光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在中国山水画中,一般有形为实,无形为虚。虚,即留白,是中国山水画空间布局的一种手法。山水画创作中的“留白”看似什么都不画,其实却是一种笔墨经营,空白亦即画面。在意境的创作上,它甚至比所画之实体更具意味。空白处可以代表云、水、天等无限的物象,或白云飘渺,或烟波浩渺,或思绪的扩展延伸,使作品充满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中国古典文人园林的布局及景物的处理方式亦是如此。
在文人园林中,也体现着虚实相生的互补关系。从空间布局看,园林建筑、山体、叠石、植物为实,水体空间亦为虚。从山水的角度看,山表现为实,水表现为虚,所谓虚实对比,就是通过山与水的关系处理来求得的。再就山本身的形状来说,其凸出的部位如峰、峦为实,而凹陷的部位如沟、涧、洞则为虚。
再以水的个体来分析,水似乎为虚,然其实不是,而是虚中有实。水把周围的景物倒影到水面上来,倒影为实,水面为虚。
倒影和岸上景物遥相呼应,当水面泛起涟漪,波光粼粼,水中倒影受到切割,似有若无,缥缈虚无,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画。
园林中的建筑,也强调着虚实结合。实指的是建筑的形体,虚指的是园林建筑所围合的院落、建筑的内空间。建筑的外立面,也存在着虚实相生的处理关系,建筑外墙为实,门窗为虚。虚与实的面积对比,要从美的角度出发,构建良好的比例关系,使虚实相生和谐对比,构成丰富的立面处理。江南的文人园林,非常讲究颜色的搭配,建筑、围墙的色调皆为白粉墙,恰如山水画中的留白处理,为虚;白粉墙前面往往设有小品,或为花木竹子,或为假山奇石,或都有之,此为实。白粉墙衬托园林小品,一虚一实相生的对比,加强了园林的画意。晴天时,阳光把山石、植物的影子投射在白墙上,犹如一幅意境深远的中国水墨画。可见,古典文人园林生动的气韵,和虚实相生的处理手法是分不开的(图3)。
中国古典文人园林艺术根植于深厚的传统文化之中,她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中国山水画对她的影响尤为直接而深刻。在古典文人园林的发展进程中,以画论代园论,以画意入园景,山水画的语言在造园艺术中大量使用,已经成为古典文人园林造园的重要特点。
从山水画艺术手法的角度来对古典文人园林进行研究,具有传承传统的重要意义。论文对古典文人园林造园艺术中山水画语言的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能对现代景观设计有所启发。对于山水画论对古典文人园林的指导,我们应该珍视她的价值,但并不意味着照搬传统,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我们应在挖掘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景观设计理论,以推陈出新。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