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是没有高水平论文,而是没有一流学刊。 上述情况能不牵涉到我国学刊编辑主观能动性、编辑(首先包括主编)的素质和知识结构问题吗!现在的学刊评比已经形成了一个“怪圈”:代表“国家队”的学刊因为优秀稿件的优势,所以,其学术质量自然而然在国内领先,它们的主办者往往可以高枕无忧,国家的种种期刊奖励非他们莫属。然而,我国有世界一流的学者、有世界一流的学术论文,没有的是世界一流学刊,这难道不是一个怪圈?这个问题与中国体育界“国足”现象实质上是一个问题,只是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警觉而已。国足在国内是无疑的第一,但是能满足于这个“第一”吗?答案再清楚不过了。其实我国学刊界,早已有有识之士为此呼吁过,原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龙协涛教授在2002年就特别强调过:“学术刊物也需要策划!”我们认为,这个“策划”当然包括学刊编辑、主编深层次积极性的调动。须知,我国的学刊是在特有体制下形成的特别的运行机制。目前无论主办学刊的高等学校还是科研院所均是以公有制为主的,由国家及其所属机构投资,而现在的学刊评比实际上不是去评比它的具体操作者——编辑们的主观能动性:他们的努力程度、编辑业务水平等,然而这恰恰正是我们应该去认真评比的,也应该是评比的初衷所在,是评比的真正意义之所在。所以,假如我们的学刊评比,不是仅仅去注重所载论文的水平,而是把编辑的主观因素(主编是其灵魂)作为主要考察对象,真正按照可比性来进行评比的话,目前这些“优秀期刊”不见得就全都“优秀”。同时,如果我国的学刊评比按照科学合理的因素去进行,我国的学刊事业一定会出现更加繁荣的局面。 四 应当科学评比我国的学刊,解决这一问题具有紧迫性。我国的学刊评比应当及时改弦更张,把评比的角度转变到以下几个方面来:1.学术期刊编辑部独自享有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优化组合情况,这些资源包括所在地域的古今特色文化。2.编辑部成员在文稿修改中的作用大小情况,是起了积极作用还是起了消极作用,是使文章锦上添花还是有意无意弄巧成拙。3.编辑部培养作者、发现人才的情况。4.学刊编辑部门在出版标准化、学术规范化等方面与国际社会接轨的情况。5.学术期刊编辑部在出版规范、编辑技巧方面的情况。6.作者、读者对编辑部的满意度;编辑部及其主编执行国家著作权法等法规的情况。7.学刊封面和版芯的装帧、设计的准确度,它包括是否合乎封面设计规律、美学意义上的优劣情况等。8.编辑部成员对出版规律和编辑规律的探讨和研究状况,其标志是其发表编辑学成果的质量与数量。9.编辑部整体(尤其是主编)对社会科学学(或者科学学)的把握程度,这同样看其有无高水平成果发表,等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国的编辑人员绝大多数是“半路出家”,即一般都不是编辑学科班出身,因为我国的编辑学高等教育才刚刚起步,现在在岗的学刊编辑主力大部分是在这之前参加工作的。另外,我国传统上往往忽视“社会科学学”(或“科学学”)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所以,进行编辑学和科学学(社会科学学)方面的研究不叫不务正业,恰恰相反,这正是我国学刊主编和编辑们急需弥补的一课,因为我国学刊界当务之急需要的是学刊编辑行家——编辑家。我国的期刊评比如果能改弦更张,把考察、评比的角度和对象选准,必将大大提高我国学刊的整体水平,必将激励一大批所谓“小”和“弱”的学刊脱颖而出,真正形成我国学刊“百家争艳”的局面,这也必将促使我国众多学刊早日跻身于世界名刊行列,从而大大促进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