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在媒介社会学者的眼中,将大众传播媒介视作非商业的公共服务的理想主义立场从一开始就是注定要失败的——对于美国的商业电台来说,由于听众更感兴趣是“免费”娱乐而不是节目质量和品位,由于政府只起到分配频谱资源的技术性作用,由于媒介的所有权掌握在追求经济利润的个人和集团手中,媒介作为社会公益服务的高尚观点显然与这一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格格不入——社会经济力量导致报纸向广告商出售版面让他们有机会向读者大众推销产品,同样的社会经济力量也对电台以及后来的电视形成了相类似的格局。因此,从媒介的结构—功能范式出发,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美国的大众媒介不管怎样经常受到批评和指责,仍然继续重复着通俗的文化和趣味低下的内容,因为在媒介产品生产系统、媒介产品发行系统、资助者、立法机构和受众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中,媒介要向其资助者即广告商直接出售受众的注意力这一特殊“商品”,以换取广告对媒介的经济支持;而受众成员的主要需求和兴趣,其所代表的社会范畴,受众成员之间社会关系的性质,及其表明的行为机制,决定受众对某一类型内容的关注、理解与反应方式。 [1] 文化与传播学者DAVID MORLEYZ 在研究当今社会中的电视、观众和文化现象时认为,由于电视运作经费越来越依附于广告,其间所涉及的已经不仅仅是电视收视过程中的商品化问题,而是同时改变了交换过程中的“价值机制”的动态关系,也涉及不同团体(如广告客户与观众的对立)决定生产机制的权力以及彼此消长的演变;于是商业媒介本身就其内在机制而言,原本就已经包含了一种促使其自身与流行文化的品味和结构产生某种程度契合的内驱力。[2] 这一现象完全可以通过对于商业音乐电台的研究而得到进一步证实。更何况,在现代社会,作为媒介文化产品消费者的“大众”(MASS)通常被认为在整个媒介运作体系中是相当被动无依的,而不象传统上作为媒介使用者的“公众“(PUBLIC)那样深具批判态度。[3] 美国的商业音乐电台正是其作为社会系统的庞大的大众传播媒介产业中的一部分,并且以其特殊的类型电台的运作策略,展示出媒介机构、媒介产品、广告主和受众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对流行文化和社会价值的控制。我们不妨借用媒介和文化学者JOSEPH TUROW在其《社会中的媒介系统》一书中使用的两个基本概念:一、大众媒介工业的互动关系正在增加;二,为了理解大众媒介的现状和未来,就必须对媒介组织、策略以及大众媒介的创造性产物的力量有比较广泛的认识。[4] 我们的整个研究都将在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展开。尽管,JOSEPH TUROW认为,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媒介产业从社会环境中取得达到自身目标的资源支持,而各种社会力量也从不同层面和向度对媒介产业施加影响,但通过对美国商业音乐类型电台的下述研究,我们还可以从中清楚地看到媒介产业作为社会动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又是如何作用于社会其他部分的。一位资深电台主管认为,在美国,有两个绝对赚钱的行业,一是玩具,二是音乐。[5] 这部分地解释了美国商业音乐电台存在的基础。音乐电台占整个美国广播电台市场份额的绝大部分(参见表1)。音乐电台是和录音工业、广告业及以青少年为消费主体的流行文化密切相关的。同时也是大媒介联合企业运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电台所播放的音乐往往取决于音像商店的热卖品,由于青少年比成年人更多地购买音像制品,间接地,青少年的流行趣味决定了音乐电台的播放内容。70年代后期音乐类型电台TOP 40的出现和以摇滚乐和节奏与布鲁斯为代表的流行音乐革命,便是这种关系契合的结果,这也是青少年文化第一次成为电台——听众——广告商——录音工业相互关系中重要的市场动力。[6] 对于大众传播活动而言,“受众”这个概念会深深地影响媒介从业者看社会的方式,也同样意味着对社会成员来说,他们如何看待他们自己和如何看待他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的方式,也会受到深深的影响。而且,受众永远是一个群体概念,是可以被建构的,这种建构就是媒介产业系统中的各个环节根据各自的需要对某类具有相同消费特征的受众的选择。[7] 一些媒介学者们对于媒介与流行文化工业的批判,通常着眼于对于媒介的控制所造成的文化的同质化,但如果我们对音乐电台的策略和运作进行政治经济学和文化批判的深入考察,就会发现,除了媒介的控制权以外,媒介工业的具体运作同样在为各种消费文化建构起巨大的市场,并且,在媒介产品、市场、消费与流行文化的系统中,不仅听众从来就不单纯是媒介产品的消费者,而且,媒介出售给广告商以获取利润的特殊商品,也已经不再简单地是“大数法则”所追求的尽量多的听众的共同兴趣和注意力,而是细化到通过细分的音乐类型电台所创造和推动不同趣味的流行文化,把具有相同人口学特征的听众紧密地聚集在一起;同时,在与广告商的关系上,也不再是按照传统的媒介产业运作流程,媒介先是尽可能多地吸引受众,然后再去寻找相应的广告主,这种运作策略,几乎是被动地用把注意力聚焦在自己媒介上的听众群体来吸引广告客户;而类型音乐电台的运作方式,所体现出来的变化是这样的一种转变,即媒介先主动瞄准大广告商在不同阶段的销售目标和产品诉求定位,通过市场调查和研究来明确界定其目标消费者的人口学特征,然后再通过恰当的音乐类型来为其聚合和培养起其最感兴趣的这一人群,有的放矢地出售给广告商以获取利润——前一种运作方式的关键在于听众群的大小,后一种运作方式的策略和技巧则在于听众群的人口学特征和广告主的诉求目标的契合程度,相当于媒介按照广告商的销售需要为其“度身定做”尽可能多的消费者——在这里,电台播放音乐并不是目的,而是为广告商吸引目标消费者的手段。从文化效果看,经由音乐类型电台创造和推动的流行文化进而到生活方式,则都是广告商一手操纵和控制的。因为,文化批判学者认为,文化的商品化不仅在于文化产品经市场流通,而且还在于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市场导向。因为人的需求可分为源于生物本能的需要和源于心理层面的欲求,后者与前者相比,其特点在于不确定和无参照,而且永无止境;现代广告在人的需要大部分满足的前提下,不再推销具体的商品,而是推销某种形象,某种生活方式,通过流行并利用大众的从众心理来制造出新的欲求,也就是说,消费者购买形象是为了心理满足,而广告主因此渔利。在这个过程中,媒介通过传播内容和广告及其所包容的大众文化,左右社会价值、社会风尚、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进而影响、控制、制造着大众的欲求。[8] 商业音乐类型电台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音乐电台的“类型”(FORMAT)概念产生于媒介运作与市场调查的逐步结合。尽管早在1930年代,美国全国广告主协会(ASSOCIATION OF NATIONAL ADVERTISERS)下属的一个机构COOPERATIVE ANALYSIS OF BROADCASTING就开始进行基于电话访问的电台收听率调查,但那不过是广告主了解其广告投放媒介的受众状况的方式之一。直到1970年代末由于TOP40类型电台的出现,才从根本上把广告主通过收听率了解媒体的做法改变为媒体通过受众调查来寻求符合广告主需要的听众群体。而且,受众调查越成熟,类型电台也变得越专业。[9] 尤其,在电视时代,广播变得越来越地方化,在90年代的今天,广播电台仍然继续巧妙地发挥着其类型化的节目策略,这一趋势带来的变化是随着人口增长广播电台的新听众也不断增加,于是为适应年轻人新的文化需要,新的电台类型不断被创造出来,并引导着流行文化。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不同类型电台听众的人口学特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致,这使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