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 要]此文审视香港人对日本与南韩的刻板印象,结果发现香港人认识日本及其人民多于南韩与南韩人。此研究部份证实了『接触』有助形成正面印象的理论。研究发现香港人对日本人的印象比南韩人的为佳,而香港人对日本及日本人有较多亲身接触。不过,亲身接触与正面印象的关系,会受两地之间的历史事件影响。这个研究亦发现传媒是人们印象之重要来源,电视尤其重要,之后便是报章、杂志以及电影。在所有的人际渠道中,朋友及同事是最重要的印象来源。 [关键词]刻板印象;印象;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接触』理论;印象来源 Abstract: the thesis surveyed the stereotype of Hong Kongers to Japan and South Korea, and found the results that Hong Kongers know much more Japanese and Japan issue than Korean and Korea issue. The research has partially approved the theory that contacting could help the form of positive image.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image to Japanese is better than to Korean among Hong Kongers and Hong Kongers have more contact with Japanese and Japan. However, the relation between positive image and contact could be affected by the history events between the two regions. The research also discovered that media is the important source of image. TV is the most important with newspaper, magazine and movie in the second position. In all the interpersonal channels, friends and colleagu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image sources. Key Words: Stereotype, Image,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ontact Theory, Image Source 前言 人类倾向简单地理解事物,这个事实导致抽象观念的出现。人们面对日常生活中各类事项时,一般只能抱持简单的印象。据 Merrill (1962) 所说,印象 (image) 与 “刻板印象” (stereotype) 或 “概括图象” (generalized picture) 是同义的。刻板印象是一个合成的印象,它代表个人或政府的主要特征。Boulding (1956) 认为只要有国族在意其它人对他们的看法,不管此看法是否正确,它也能引起友善或敌意的行为。 Merrill (1970) 指出,欲去除刻板印象或概括图像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们是日常生活中与其它人沟通的基本元素。 若我们能认识到对其他人的印象存有偏见,这对文化间的沟通将更正面。我们要将其它人的印象带到意识层面之后,才能够认真的谈论、批判及审视其成因。了解这些印象的来源及成因后,我们在接收、制造与传递这些印象时,当能更小心谨慎。在了解刻板印象的来源及成因,不但有助我们更审慎地接收这些观念、亦能令我们更小心地创造及传递它们。 此文无意寻求方法去除不正确的印象,它只是希望帮助人们认识他们对其他人的不全面看法。 印象与刻板印象的研究 印象与刻板印象的研究于五、六十年代十分普遍。但是,刻板印象的研究在得到少许突破后,在七十年代便沉寂下来。 刻板印象这一词语可以追溯至 Walter Lippman (1922) 二十年代的经典著作 Public Opinion。 Lippman于此书中认为 『我们不是先看见,然后确认;我们是先确认,然后才看见。 …… 我们认识的,都是从文化中的固有形态里提取的一些见解。』 刻板印象的实证研究,可追溯至Katz and Braly (1933) 于三十年代时,关于种族成见的研究。他们在100位普林斯顿大学生的研究中发现,学生在形容特定的种族时,有高度的一致性。 例如85%的学生认为黑人是『迷信的』,同时78%认为德国人是『科学的』。 在之后的多年中,有数以百计的研究是关于印象与刻板印象的。 Merrill (1962) 在研究十份墨西哥日报对美国的印象之后指出,『印象』与『刻板印象』是同义的。它是一个合成的印象,表述个人或政府的主要特征。 Boulding (1956) 认为只要某一国族或社会在意其它国家对它的看法,这看法是否正确根本无关宏旨。 Unesco 于五十年代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人们对国家的刻板印象。 此问卷要求被访者用不同的形容词,描述一个种族的人。 这些形容词包括 『勤奋的』、『聪颖的』、『自负的』、『注重实效的』、『不可一世的』、『慷概的』、『残忍的』、『落后的』、『勇敢的』、『克制的』、『喜欢支配他人的』、『先进的』、『爱好和平的』以及『难以形容』 (Buchanan & Cantril, 1965)。 虽然此问卷对国家这样复杂概念过于简单化,但它表明了联合国注意到,国家的刻板印象可能对世界和平带来负面影响。 这些早期的研究有一些缺点。大部份于五、六十年代的研究,只是简单的要求被访者用一些形容词,描述一个国族的人或一个国族;又或给被访者观看一个特定种族的人之相片,然后要求他们写下印象;又或分析传媒对某一国家的印象。 大部份的发现都只是对『我们脑海中的图象』作出描述。 只有少数研究尝试检视有关印象之本质及来源等理论课题。 例如,Carter (1962) 发现,教育程度与刻板印象之极端程度呈负面关系。 Fishman (1956) 发现新的信息、事件的发展、个人需要、兴趣、以及不同的互动沟通,会令刻板印象转变。 Brigham (1971) 发现刻板印象不是直接,而是间接与行为意向有关连。甚少人研究刻板印象与行为的关连,这个时期的研究,大部份都以大学生为对象,并建基于非代表性的样本上。 尽管刻板印象的研究对跨文化传播是有价值的,这些研究的兴趣在七十年代便沉寂下来。 自八十年代开始,人们在不同文化中的印象研究,转移至有关『身份认同』之研究上。 许多研究开始探索 『人们对自己有何想法』的问题,而非『人们对其他人有何想法』的疑问。 Hofstede (1980,1991) 做了一个颇为全面的研究,探讨不同文化之价值取向。 他调查了66个国家的IBM公司的88,000个职员。 他甄别出五个文化价值范畴——权力差距、避开不稳定性、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阳刚性与阴柔性、以及长远与短暂的生命取向。 研究发现,相对于其它19个发展中及发达国家,香港人比较能够容忍不平等及不稳定,倾向集体主义及长远的生命取向,以及有中度的阳刚性。亦有些研究是关于澳洲人 (Terrill,1987; White, 1981; Whitlock & Carter,1992)、日本人 (Hendry, 1989; Joseph, 1994; Kato & Kato, 1992 )、中国人 (Wang,1991; Nathan, 1993) 及其它地方人士的身份认同。 这些研究大部份是采用人类学的观察方法。 不过,身份认同的探究面对一个基本问题:怎样得知人们确如他们自己所想的一样? 如果我们同意Cooley的『镜像自我』(“looking-glass” self)的看法,我们便应继续探讨『其它人对我们有何想法』的课题,藉以加强了解自己的身份认同。 此文使用改进了的方法及更细致的研究问题,重新探讨此一课题。 研究方法 作者做了一个关于香港人对两个东亚国家,即日本与南韩的印象或刻板印象的研究。 此为一项大型调查的一部分。此大型调查是关于香港人对13 个亚洲太平洋地方,即美国、加拿大、澳洲、日本、南韩、台湾、中国、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星加坡、菲律宾、及印尼的印象的。该研究跟随Merrill (1962) 的概念,把『印象』(image) 与『成见』(stereotype) 这两个词互换。此研究仍然采用惯常的方法,要求人们描述他们的印象。但是,所有问题都是开放式,而非使用预设的形容词来限制被访者。虽然此举令事后编码的工作量激增,但是人们可以对其他人有更丰富之描述。 在问卷中,除了问有关印象及一些常规的人口资料外,还会问被访者是否与不同地方人士有亲身接触或关系。较早的研究发现,有没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