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新闻传播学
   都市报:中国报业最有意义的改革      ★★★ 【字体: 】  
都市报:中国报业最有意义的改革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0:57:43   点击数:[]    

展,带动了各行各业的改革,必然推动新闻业的改革,尽管这一行业具有特殊性,(最主要的是报纸作为党的喉舌这一条从来没有松动),但是经济法则(如新闻业也要全部或至少部分地做到自负盈亏)进入新闻领域以后,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的受众意识都不得不大大增强。八十年代中期,人民日报等新闻单位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政策,推动了各新闻单位的新闻改革,各报纷纷创办符合大众口味的专版或者小报。 三是随着人民收入的增加,生活的改善,恩格尔系数(家庭食品开支与家庭总收入的比例)的下降,人们的文化消费明显增长,购阅或订阅一份报纸不再是难事。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家庭要订阅一份报纸,在林林总总的报纸中,作何种选择最为合适呢?毫无疑问,就是选择都市报。 华西都市报创造了创刊三四年,即发行量超过50万份,自费读者比例高达80%以上,年广告收入超过1亿远的奇迹,在都市报界处于公认的领头羊的地位。 把握定位,创造特色 博采各报之长是都市报一诞生就吸引读者的最重要的经验。四川日报的席文举1994年5月参观《扬子晚报》以后,从嫁接出优势的道理,“提出了‘嫁接各类畅销报优势’的办报思路,市场上哪些报纸、版面、栏目或报道内容,报道样式受欢迎,就把它拿过来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又一个畅销版面,满足一个又一个庞大读者群的需要”。他用这个新思路,来办新的报纸——《华西都市报》。 都市报要满足广大市民群众的需要,就要使市民生活报这个定位,让报社的上上下下都始终把握住,也使广大读者一翻开报纸就能看出都市报的这个特点。为把握这个定位,都市报特别强调新闻性和服务性这两条,因而取得了成功。 首先是加强新闻性。报纸是新闻纸,新闻应是报纸这个宴席上的主菜。这是最广大的读者普遍认同的新闻规律。但由于机关报有过强的宣传意识,处处从宣传价值出发,常常忽视了群众的兴趣,使得大量的新闻不能上版面。而都市报真正将新闻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做足新闻,做活新闻,做好新闻”,以致有人称都市报“引发新闻传播功能的历史性回归”[7]许多都市报力争在新闻方面,“一报在手,什么都有”,从本市到全省、全国,乃至国际。1998年就有文章提到,“以新闻性见长是都市报的特征,华西都市报已成为日出12版的大报.,每日刊载新闻平均占总内容的71%左右”[8]。 都市报在根据市民兴趣的特点,加强新闻性的过程中,为了尽可能增大信息量,真正做到了消息唱主角。据桂俊松的硕士论文称,他曾对华西都市报、楚天都市报、南方都市报的消息在新闻构成中的比例做过粗略统计,发现这些都市报上,消息占有绝对优势,在85%以上[9]。 “在都市报上,严格的通讯体裁不多,而在这些通讯中,又主要是事件通讯。”“因为事件通讯不像人物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等通讯体裁,它的动态性特别强,一般都有个‘新闻内核(新闻五要素)。”[10]。各都市报都喜欢搞“新闻追踪”、“特别报道”。 因为它们新闻性强,可读性强。华西都市报每一年都搞几十桩“新闻追踪”,短则连续报道一周,长则报道数月或半年。它们能做到“文随事起,文随事走,文随事毕,全程跟踪”。时效非一般通讯所能比[11]。 都市报取舍新闻的角度是从市民眼光出发。如1997年2月4日《楚天都市报》刊登的《省委省政府班子成员要敢说从我做起向我看齐》这条不足300字的消息,是从省委书记贾志杰谈廉洁自律的长篇讲话中“抠”出来的。这条信息表明了省委省政府反腐倡廉的决心,以短小易读,适应了市民的阅读习惯,引导了舆论,市民也满意。[12]阅读《楚天都市报》就会发现,在这份报纸里,省府开大会不一定是新闻,会上决定今年安置26万下岗工人是新闻;省长讲话不一定是新闻,省长讲话时说春节要兑现离退体工人工资和补助特困家庭是新闻。这就是这份报纸的新闻观――市民新闻观。[13] 其次是加强服务性。既是定位于市民生活,都市报就着重报道服务市民生活, 华西都市报坚持尽量多选择市民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中发生的事件,尽量少报道发生在机关、企业内部的事情。以1997年4月2日为例,这一天的华西都市报发表了165条新闻和服务性报道,其中反映了市民活动的新闻占120条。 从版面安排来看,服务性内容的版面所占比例很大。以楚天都市版为例,其服务性报道主要有: 1、服务性专版。如《消费广场》、《美食苑》、《养生养颜》、《就业参谋》、《三镇楼市》、《证券》等共28个;2、半服务性专版(因为有的稿件是消息、读者感想、文章,不是直接服务的,故曰“半服务”)。有《银发岁月》、《打工一族》、《法制周刊》、《读书》等8个左右;3、纯服务性专栏。如《今晚菜单》、《牵线搭桥》、《荧屏导视》、《天气预报》等约10个;4、具有服务性质的新闻报道。主要体现在经济、教育、卫生等领域的报道中;5、阶段性的服务性专题。如“3、15”期间,中考、高考期间的一些系列报道;6、零散的信息。如停水停电、公共汽车改线等。这几项加起来,大约占全部新闻版面的30%左右。另外,许多其他的报道也包含着明显的服务性。二者相加,服务性报道几成“半壁江山”。[14] 大量的服务性报道履行了报纸的“守望环境”的功能,在市民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都市报及时报道了各项设施的建设和进展情况,提出了大量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动议,及时地表扬了积极的、正面的人和事。与此同时,都市报不时地批评一些妨碍市民生活的人和事。都市报的舆论监督,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在城市建设、市民生活服务这个层面上展开的。 除了突出新闻性和服务性以外,敲门发行和自费订阅,是都市报独有的的特色。中国机关报历来搞摊办发行,公款订阅,都市报一诞生,就别开生面。都市报为市民生活服务的特色,给自费订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华西都市报首创“敲门发行”,第一个月征订量就增加1万多份,于是各都市报纷纷派人前往成都取经,开门发行(或者称“零距离服务”)在各报展开,做到上门宣传、上门征订、上门投递。燕赵都市报“从年初敲到年尾,发行量每日都在增长”。[15]“敲门发行”的开创,无疑是对中国报业的一大贡献。它打破了“官报官办,官订官看”的传统格局,真正开创了报纸走进家庭的新格局。 都市报的市场化经营特征 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都市报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一方面报纸从业人员要增强信息观念、受众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由原先的自我本位转向受众本位。另一方面,报纸要根据市场来运转,围绕读者和市场来做文章,建立富有活力的竞争机制。机制要有活力,必须有一个宽松的环境,有一个激励职工大胆发挥才能的空间,都市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大胆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全员合同聘用制,逐级聘用,职工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给予工作人员以压力和动力,既利于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又保证了用人的质量和工作效率。例如《南方都市报》采取社会招聘制,量才录用,岗位和报酬挂钩,不称职就换岗、解聘。 具体说来,市场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市场化定位。都市报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就是明确思路,准确定位。定位就是旗帜,定位就是灵魂。没有准确的定位,就没有主心骨,最终遭到淘汰。由于都市报是在全国报业市场竞争形成和市场细分完成之后才产生的一种报纸,没有优势可言,面临的只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局面。因此,都市报必须明确自己的思路,着眼于市场化定位。就是以市场为中心,以统一开放的大市场为着眼点,确定报纸的发展思路。报纸的市场定位是由包括目标定位、形式定位、读者定位以及内容定位在内的诸多因素构成的。 其二,市场化管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公共利益原则与传播文明-对“黄金高事件”该不该报道的探讨

  • 下一篇文章:新闻媒体与“决策气球”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都市报:中国报业最有意义的改革”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都市报:中国报业最有意义的改革”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试论中国大陆的媒介分析之概况及特...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因特网及网站的...
  •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2005年美国新闻...
  • ››超女旋涡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研究...
  • ››浅论博客名誉侵权中的法律责任
  • ››海外华人种群变化对华文媒体生态的...
  • ››媒介框架之预设判准效应与阅听人的...
  • ››县级电视台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及其突...
  • ››超级全景监狱——从《规训与惩罚》...
  • ››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 ››都市报:中国报业最有意义的改革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